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正确的一项( ) A: 恣睢(suī) 浮想联篇B: 褒(bǎo)贬 销声匿迹 C: 虔(qián)诚 明眸善睐 D: 斟(zhēn)酌 别出新裁 |
2、 | 下面几句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B: ②④③①⑤ C: ②①⑤③④ D: ①③⑤②④ |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为。 B: “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于西湖美术馆开展,展出了约200余件与乾隆有渊源的珍贵文物,是了解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缔造者的绝佳机会。 C: 黄金周在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制定旅游计划,要做好相应的疾病防范措施,关注目的地疾病流行情况,理性选择旅游路线。 D: 治理雾霾,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
4、 |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编撰(zhuǎn) 歉疚(jiù) 恻(cè)隐 心惊胆颤(zhàn) B: 舷(xián)窗 发酵(jiào) 荧(yínɡ)屏 借花献佛(fó) C: 绵亘(gèng) 上溯(sù) 分泌(mì) 中西合碧(bì) D: 空暇(xiá) 解剖(pōu) 决(jué)择 风雪载(zǎi)途 |
5、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截至3月31日,浙江共查处酒后驾驶事件110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倍多。B: 中国在未来10年中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C: 最近,西方国家以防止不让叙利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为幌子,开始谋划制裁叙利亚。 D: 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蒲、采百草等习俗在温州民间广为流传。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实,需要明确奖惩机制,建立追责制度。 B: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 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童年的气息一去不返,扑面而来的是青春的馨香,岁月在豆蔻年华的男孩女孩脚下踩出平静的声音,转眼间,又抵达一个成长的驿站——青春,一个花开的季节。 B: 林书豪在其职业生涯首发的前五场比赛中,目无全牛 , 组织有方,率领球队连战皆捷,迅速成为球迷的新偶像。 C: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层出不穷 , 常常令观众付之一笑,鼓掌欢呼。 D: 经过连日在死鱼河段沿岸排查,江门市环保局发现上游一家企业瞒报了当日早上发生的次氯酸钠泄露事故,事故中有大约10吨(浓度10%)次氯酸钠流入西江。 |
8、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面上的几个人:朱德、彭德怀、陈毅,都是中国的开国元勋。 B: 奶奶一大早在门外喊:“怎么还不起床啊?小祖宗。” C: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D: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
9、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忌晦 契合 荣膺 断壁残垣 B: 端详 飘逸 懈怠 轻歌曼舞 C: 撺掇 追朔 紫绕 名副其实 D: 斟酌 仲裁 琐屑 契而不舍 |
10、 | 我们通常所说的“韩孟诗派”中的孟是指( ) A: 孟郊 B: 孟浩然 C: 孟光 D: 孟云卿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有什么作用?( 2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城山记①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偃④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⑤,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之一,《永州八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创作的一组山水游记。②(睥睨(pìnì) 梁欐(Iì))睥睨,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栋梁,这里指房屋。欐, 栋,正梁。③(箭)小竹子。④〔数(cù)偃(yàn))数,密。偃,倒伏。⑤(售其伎)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伎,同“技” ( 1 )两位同学在讨论小石城山之奇,请联系文章内容补全对话。小方:柳宗元笔下的小石城山真是一座奇山:________ 小聪:是的,这就是作者称它为“小石城山”的原因吧。 小方:山上的树也很奇丽呢:________ 小聪:看到这样的奇景,难怪作者会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感叹。 ( 2 )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内心矛盾的原因。( 3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堪称山水游记的一代宗师。以《小石潭记》或本文为例,概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主要特点。 |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 1 )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该怎样读书
博林
①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为了解救公主,勇士圣乔治只身赴险,击败了恶龙,公主则赠予乔治一本书作为回报。从此,书便成了胆识和力量的象征。这则流传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后来成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日,’的文化渊源之一。再后来,1995年在西班牙的倡议之下,每年4月23日的“圣乔治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读书日”。
②每年的这一天,媒体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诸如此类的名人名言混杂着成功励志学,喧嚣在大街小巷。这一天也成为书商和出版界的狂欢节,数不清的腰封步调一致地合唱:要读书!
③没错,书是要读的。可现实中,书却总是因为严肃厚重而显得有些遥远,或在尘封的书架上,或在积压的库房里。反而每日亲近的是手机屏幕和朋友圈。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这是众多低头族的真实写照。如此看来,相比于反复强调“为何”要读书,读屏时代的我们,恐怕更应掌握“如
④读书自古即有法度。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子思有“五之法”,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子则有“三到”真言,谓“心到、眼到、口到”。古人读书精细考究,但那时没有互联网的诱惑,圣贤一家独大,倒也省事。相比之下,令人却时时有被垃圾信息和花哨图像“灌顶”的危险,如何自拔于噪声盈耳之境,方是当务之急。
⑤有人忧心忡忡,认为阅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果真如此吗?其实换个角度看,媒介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阅读的无孔不入。譬如,过去正襟危坐才能读的书,现在无论走着、坐着、站着、躺着,都不妨其可读。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肤浅浮华,也可一击链接广阔深邃的阅读世界。面对技术的进步,我们应当理性地思索应对之策。《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艾德勒与范多伦就曾合写过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名为《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边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借书中的概念来说,对于网络信息既不能“闭目塞听”,便应当祭出“检视阅读”的利器,主动筛选,披沙拣金,培养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阅读习惯。
⑥然而大海茫茫,凭何筛选?首先恐怕要正视那些被污名化的网络短文章。“碎片化”作为网文的一大特征,一直难以摆脱肤浅、速食的“污名”。但“碎片”不等于“破烂”,正如一鳞半爪足以暗藏玄机,好的“碎片”能充当指针和向导,一击中的,既激起求知的兴致,也洞开书籍阅读的大门。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筛选这样的“吉光片羽”,应当是当代人阅读的必备技能。
⑦当我们从略读中锁定了兴趣和书目,当注意力从碎片的海洋中抽离,贯注到自成一体、有始有终的书本上去,阅读的重头戏才真正登场。无论是通篇的细读,还是围绕同一主题的系统阅读。都要求我们有明确的问题和目标。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猴子掰玉米”。漫不经心地浏览、三心二意地扫视,终究只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快感式”消费。
⑧当然,回归书本也并非意味着沉浸于纸质时代的“怀旧病”,或是旧文人的“恋物癖”,毕竟,对知识与智慧的上下求索,自古至今皆是阅读的本质所在。只要这一本质不变,无论是读图读屏还是移动阅读,都不能阻挡人们凝视深渊的眸子,与仰望星空的目光。
(选自2018年4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文章以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开头,有何作用?(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中的“啃”好在哪里?( 3 )作者认为读屏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 4 )解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5 )如何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