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B: 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 C: 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 D: 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
3、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解说:这一句冒号使用正确。 B: 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解说: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C: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解说:划线的依次是形容词和数量词。 D: 星光灿烂 眷恋祖国 心情放松 都市精灵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
4、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长篇叙事诗是一首南朝民歌,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C: 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和繁衍等方面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 D: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
5、 | 下列划线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循循善诱(xúnxún) 嘱托(zhǔ) 歧路(qí) 巡阅(xún)B: 匀称(yún) 诧异(chà) 诬蔑(wù) 掐指一算(qiā) C: 蔫巴(niān) 切勿(wù) 泥泞(nìng) 落得很远(lào) D: 郝叟(sǒu) 钥匙(yào) 祈祷(qǐ) 故弄玄虚(xún) |
6、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 ④①③②⑤B: ④③①②⑤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②⑤③① |
7、 | 朗读节奏停顿标志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A: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B: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D: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8、 |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丰六年、庆历四年、崇祯五年等都是采用年号纪年法。 B: 家君、鄙人、晚生、世先生等词语都表示谦称。 C: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被称为“永嘉四灵”,因为他们的名或号都有“灵”字。 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不同朝代典型的文学样式。 |
9、 |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 A: 刚走到村口,他就看见一幅写着“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巨大标语。B: 每次施工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考虑和讨论到底要不要把这棵树移走? C: 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中秋”……等。 D: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
10、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 “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 C: 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D: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本诗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B: 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 C: 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 D: 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B: 腰白玉之环(腰间) C: 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 D: 凡得学者(能够)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烨然若神人 师恻然曰 B: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过书舍而泣 C: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一冬之间 D: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一则羡其不孤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4 )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 |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 2 )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3 )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4 )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 5 )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阅读选文,回答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