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少年的你》上映后,引发了舆论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获得多方积极评价。
B: 由于《唐诗三百首》极具特色,自问世以来,流传广泛,至今仍是有价值的选本。
C: 近两万余名参加2019长沙国际马拉松赛的跑者满怀激情,热力起跑, 在这座千年湘楚名城中掀起了马拉松热潮。
D: 该如何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作,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B: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了一个生性顽皮,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主人公形象。
C: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胳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尴尬 威摄 广袤无垠
B: 荒谬 孪生 迫不急待
C: 亵渎 真谛 恪尽职守
D: 愧作 褶皱 咫尺天涯
4、下列句子表达恰当的一项( )
A: 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B: 本市交警董某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篇章。
C: 考场上沉着、镇静,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 毛老师是一位国家队的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男教师。
5、阅读如下请柬,加点处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寒舍
B: 寿宴
C: 寿辰
D: 务必
6、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始终保持敏感的好奇心,唯如此,才能时时捕捉到鲜活的生活素材。

②我们大家很清楚,作文无它途,唯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写作的广阔天地。

③当然,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思考,用思考去像磁铁一样吸附生活中那些有意味的事物,使之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④只要我们做到了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我们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

⑤我们还要把眼睛和心思放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或感兴趣的方面上,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A: ④①③⑤②
B: ②①③⑤④
C: ②④①③⑤
D: ①③⑤②④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足够努力,才会足够幸运,时光不会怠慢每一份执着和勇敢。
B: 说书先生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聊三国了,精彩绝伦处让人叹为观止
C: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 丁是丁,卯是卯 , 事情都已成定局,你也不必再懊恼。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雪足足下了一夜,早晨推开大门,整个世界粉妆玉砌,分外妖娆
B: 倘若让忧伤填补了生命的空白,就真的是亵渎了生命。
C: 近日来,越南的军舰在南海对中国的渔船耀武扬威 , 这一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国际法的准则。
D: 在学校“品书香润情操读书节”活动中,李老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 , 同学们受益匪浅。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市工商局、环保局、街道办等部门的联合整治,使城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
B: 八月的横头山是旅游者欣赏“五色交辉”的五花山最好的季节。
C: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是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D: 哈尔滨有很多值得去旅游的地方,如松花江边的太阳岛、壮观的松浦大桥……你若有兴趣,不妨到哈尔滨走一走,看一看吧。
10、

找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 行驶 畅谈 感受 可望而不可及
B: 氧气 探险 慑像 一叶孤舟
C: 装置 宇宙 海滩 遥遥在望
D: 颗粒 故障 篮天 昂首挺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 1 )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 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阅读

郭淮遣妻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世语》曰:“淮妻当从坐,侍御史往收。督将及羌胡胡渠帅数千人叩头,请淮上表留妻,淮不从。妻上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淮五子叩头流血请淮,淮不忍视乃命追之,于是数千骑往追还。淮以书白司马宣王曰:‘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无其母,是无五子,五子若亡,亦无淮也。今辄追还,若于法未通,当受罪于主者。’书至,宣王乃表原之。”

(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著,刘孝标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释)①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魏朝时任森州刺史,迁征西将军。在关中三十多年,功绩显著。②战庸:战功。③王凌:历任司空、太尉,密谋废立,司马莺当时为魏朝大将军(后追尊为宣帝),亲自领兵讨伐他,便自杀。④征摄:收捕。⑤身首:性命。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凌事当并诛________ ②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兵________

③淮不 ________

( 2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妻 上 道 莫 不 流 涕 人 人 扼 腕 欲 劫 留 之

( 3 )用现代文写出句子意思

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 4 )记叙同一件事,《世说新语》与《世语》的表述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简要说明理由。

①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世说新语》)

②淮不忍视,乃命追之,于是数千骑往追还。(《世语》)

( 5 )郭淮的妻子“坐凌事当并诛”,郭准先是“遣妻”,后来又为妻子“求情”。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上衣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颁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九岁初入大学的那年。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

( 2 )当得知父亲躲起来注视颁奖大会,“我木然”,怎样理解“我”当时的感受?

( 3 )“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的含义是?

( 4 )作者从父亲身上究竟“读”到了什么?读了上面这篇文章,你最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

阅读《少年苏东坡》,完成小题。

少年苏东坡

林语堂

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

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

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

⑪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

⑫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
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 1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的成熟,往往由其青少年时期打底。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轼的少年经历为他的人格、思想打下怎样的“底子”。
( 2 )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 3 )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文,谈谈对第⑪段所提到的“文章的淳朴风格”的理解。
( 4 )读了本文之后,你从少年苏东坡身上能学到怎样的读书学习方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你是我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②不要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惊慌恐惧‰”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