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成都华西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 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

②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 。(杨绛《老王》)

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叶圣陶《苏州园林》)

④我小时候,一年四季 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萧乾《吆喝》)

A: 温柔 谢词 映衬 即使
B: 温柔 谢意 映衬 不论
C: 温馨 谢词 映照 不论
D: 温馨 谢意 映照 即使
2、

下列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了________花卉的颜色、香味、形状和保鲜期等多方面的性状。
②这一研究对________基因如何控制花的形状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③花卉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________价值。

A: 改造、揭示、欣赏
B: 改造、揭露、观赏
C: 改良、揭示、观赏
D: 改良、揭露、欣赏
3、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qīn) 御(pìng) 热(chén) 莽莽榛(zhēn)
B: 盼(qǐ) 匐(pú) 谷(bǐ) 莽榛榛(mǎng)
C: 职(xún) 护(bì) 粗(guǎng) 人听闻(hé)
D: 卖(nòng) 堂(nòng) 劳(lèi) 硕果累(léi)
4、对句子的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B: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对着他哭)
C: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D: 家书抵万金。(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5、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chuò)泣 云(yì) (zhì)序井然 毛骨(sù)然
B: (yíng)弱 (cè)隐 (xiǎn)为人知 (huǎng)然大悟
C: (yìn)庇 琐(xiāo) 风雪(zài)途 莫(zhōng)一是
D: 抖(sǒu) 虫(zhì) 面面相(qù) 深(wù)痛疾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助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川对班主任说:“这一次我考不好,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有自满情绪,今后我要谦虚谨慎,努力学习。”
B: 这次中国女队在新加坡夺取了乒乓球团体冠军,凭是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C: 有意见你就提出来 , 何必发那么大 火呢?伤了和气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D: 请你不要客气啦!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 以后说不定我还要麻烦您呢!
7、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惊(hài) 孤(shuāng) 疤(chuāng)
B: 去(lǚ) 惧(dàn) 恨(zèng)
C: 说(xù) 问(jié) 雳(pī)
D: 粗(zhuō) 繁(suǒ) 震(sǒng)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班级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老师提出了分层作业的设想。
B: 这次督查的结果差强人意 , 上级领导要求立即整改到位。
C: 孙厂长笑着说:“你们有困难,我们鼎力相助是应该的。”
D: 他对机车焊接技术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9、下列词语在书写上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泄气 督战 区域 锐不可当
B: 遗嘱 建树 逝世 摧枯拉朽
C: 轻盈 由衷 慷慨 殚精碣虑
D: 澎湃 掠过 呼啸 眼花缭乱
10、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息(pínɡ) 须(yú) 号(chuò)
B: 离谱(pǔ) 记(mínɡ) 嘈(záo)
C: 叛(nì) 眉(shāo) 优(yá)
D: 手(tú) 斜(qiào) 丑(lòu)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选自《居士外集》)

【注释】①折檐: 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 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④甃(zhōu)砌池壁。筑:夯底土。⑤锸(chā)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⑥偃息:休息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⑨罟(gǔ):渔网。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嚚(yín)昏:愚蠢糊涂。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物。________

②纵锸以浚之,汲井以之。________

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折檐前有隙地。 怪而问
B: 因洿为池。 童子为斗斛。
C: 任地形。 不能广容。
D: 微风波。 盖活其小者弃其大者。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 4 )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 )

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②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

④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⑤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 5 )文章结尾, 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还不清的“账”

程存孝

马蜂窝捅不得,但我就捅过,我和弟弟差点儿没被马蜂蜇死。

我十三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跑到前大沟瞅小鸟,发现不断有“土蜂”从墙上一个小窟窿眼儿里进进出出。我想,里边一定有很多蜂蜜,便撺掇弟弟一块儿捅了它,解解馋,弟弟说“行”。于是,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两个人“结束”停当,我扛了一把镢头,让他背了把破扫帚,便出发了。

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因为马蜂只往上看。我放心大胆地抡起镢头,照准那个窟窿眼儿就刨。一镢头下去,刨出一个箩头大的圆洞,洞顶吊着一个洗脸盆大小的蜂巢。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但我不害怕,心想,我防护得这么严实,怕它咋的?就继续抡起镢头刨。

又刨了一镢头,突然感到浑身像挨千刀万剐!糟糕,土蜂们钻进我衣服里来蜇我了,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钻进来的。我本能地扔下镢头就跑,但无数只毒蜂就像一团黄烟,将我团团围住,往死里蜇我。

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但他就是不听,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

我们跑出百米远之后,蜂群仍然穷追不舍,蜇得我都感觉不到疼了。我穿戴得太厚,也没用,实在跑不动了!索性将围脖、箩子、毯子扔掉,满地打滚儿。

令我惊骇不已的是,弟弟还是只顾朝我身上拍打,打了前胸打后背,我却毫无办法帮他,只有打滚儿的份儿。

事后,我不解地问他:“当时叫你跑,你为什么不跑?就不怕蜇死你?”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直到现在,我想起他这句话都想掉泪。

待我们丢盔卸甲、灰头土脸跑回家里时,弟弟脸色煞白,“咚”的一声裁倒在地。这可把全家吓蒙了。俺娘撩起弟弟的衣襟惊诧道:“是谁打你们了?打得红青黑烂、膀眉肿眼,没个人样了。”

在俺娘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好嗫嚅着道出了实情。俺爹听后嚷道:“你个傻种,土蜂都是吃虫子的,哪来的蜜让你解馋?你弟弟要有个三长两短,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气也出不动了。奶奶一看大事不好,对俺爹嚷道:“还不快去割黄蒿搓,再晚人就没了。”

只见俺爹顺手从墙上取下一张镰,跑到庄下割黄蒿。很快就割了一小捆,把我俩的衣裤脱个精光,抱到炕上,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由于身上肿得厉害,不一会儿,我俩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绿种人”,活像两个绿色的大塑料娃娃。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经过十来天的“绿色洗礼”,我俩算是都活过来了,不过,身上都蜕了一层绿皮。

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

(选自《意林》2019年13期)

( 1 )请结合文中的语句,简要概括“我”欠下弟弟一笔怎样的“账”。
( 2 )体会文中加点词“撺掇”的意思与下列哪句话中 “撺掇”的意思相同( )。
A: 你这边房子七八也待盖了,撺掇匠人,早些装修、油漆停当。
B: 一时庄家忙动,仗赖你娘子又好在厨房撺掇。
C: 他怪我撺掇师父念“紧箍儿咒”。
D: 王婆和那妇人谢道:“难得何九叔撺掇,回家一发相谢。”
( 3 )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要求作简要回答。

①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该句中的动词“扑”能否改为“飞”,为什么?)

②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该句使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 4 )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 5 )本文标题中的“账”运用了双引号,表示其有特殊含义,你认为它指的是什么?如果将标题改为“掏马蜂窝的那件往事”,从效果上看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误解

①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事实上,人们对于各种新能源存在种种误解。

②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③“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

④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在4000至98万之间。但是,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苏联设计的RBMK反应堆,很原始,没有安全壳,不同于美国使用的反应堆。

⑤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梦想利用水藻这种小小的绿色生物生产每加仑几美分的廉价燃料,永远解决这个星球的交通动力问题。

⑥最适合制造生物柴油的微藻能将太阳能转化成油脂,但是实验显示,它们对生存环境相当挑剔。藻燃料研究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尝试在开放的池塘中繁殖这种微藻,但是,池塘很快就会被生存能力更强的本土藻类侵占,导致产油的微藻失去生存空间。

⑦封闭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随着反应器数量增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微藻无法充分接触阳光,减少它们的油脂产量。藻燃料最终也许能够变得廉价而实用,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昂贵的设施。

⑧不幸的是,清洁廉价的煤炭依然是美好的白日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研究发现,取决于不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将导致煤电价格上涨30%~100%。此外,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比其他煤电站多燃烧1/5的煤炭。这意味着更多破坏性的煤炭开采,煤炭运输过程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更多煤灰,更多燃烧煤炭产生的有毒副产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玛丽·福克斯说:“我们实施了一些清洁空气的技术,但与此同时,导致更多固体废渣的产生。”

⑨这些废渣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比如,在田纳西州,煤灰泥浆冲破堤坝,导致水源被汞、铅和砷污染。处理这些有毒废物每年可能花费50亿美元。别指望任何技术突破能够让全美国500多家煤电厂一夜之间变得干净起来。

⑩通往新能源的道路充满了诱人的机会和危险的陷阱。选择最佳道路需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从。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原文有删改)

( 1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2 )本文围绕着“人们对新能源有误解”这一话题,具体介绍了三种新能源误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三种误解的?请分点简要回答。

( 3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文中举“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并列出具体数据,是为了说明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文中将“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与“其他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前者比后者更耗煤,所以不应该建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

( 4 )研究者认为目前利用微藻生产廉价燃料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你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勇气、爱、微笑、挫折、感动、掌声、宽容、美丽”等,再写作文。②要表达积极真挚的感情。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两个人的烟火”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