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对生活的状况及别人的行为要求越少,你就 容易快快乐乐的过日子。 ②钱钟书先生说,爱情是 品,友谊是奢侈品。 ③自信的人,并不是 比别人强的人,而是对事情有把握,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知道自己对环境有影响力的人。 A: 越 必须 到处 B: 更 必需 处处 C: 越 必需 处处 D: 更 必须 到处 |
2、 | 下列各项中,量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条腿 一所别墅 一条条火蛇 B: 一棵草 一幅面孔 一方方水池 C: 一条溪 一桩买卖 一座座花园 D: 一笔钱 一方手帕 一眼眼喷泉 |
3、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③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④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⑤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 ②①③⑤④ B: ⑤③④②① C: ②①⑤③④ D: ⑤③①④② |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天下第一楼》、孙鸿的《枣儿》都是多幕话剧。 B: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简·爱自尊、自爱、自强,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 C: 戏曲与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真实的、生活化的,在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D: “屈原”“凄惨”“收揽”“景仰”等词语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 |
5、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B: 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滥用繁体字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C: 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游览者无不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功伟力。 D: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力量,树立了客服困难的信心。 |
6、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半山腰的松柏根深蒂固 , 才显得枝繁叶茂。B: 这次的成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以免重蹈覆辙。 C: 这个人的出现吓了我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 钳中夹着的铁块也失落在地。 D: 他得知自己的罪行已被揭发,面对前来拘捕的警察,不由得义愤填膺。 |
7、 |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 ,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 。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 ,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 。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可以改编成散文 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④可以改编成小说 A: ②①④③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
8、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 ,冲倒了 ,挟卷着 ,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一泄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挟(xié)卷 巉(chǎn)岩 B: 催(cuī)逼 羞怯(qiè) C: 吟(yín)唱 惊骇(hài) D: 浑浊(zhú) 扰(rǎo)乱 ( 2 )文章中画线字词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催逼 浪漫 B: 羞怯 激电 C: 峻岩前阻 心平气和 D: 心魂惊骇 一泄千里 ( 3 )文章中画线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悬崖峭壁 滚滚沙石 层沙积土 B: 悬崖峭壁 层沙积土 滚滚沙石 C: 滚滚沙石 悬崖峭壁 层沙积土 D: 层沙积土 悬崖峭壁 滚滚沙石 |
9、 | 对下句中划线词语的词类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B: 名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C: 代词 动词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D: 代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名词 形容词 |
10、 | 下列各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豪放。 B: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诗人想象雪后的美景,是虚写。 C: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这句诗是说,雨将生命变成了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中国未来的祝福。 D: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一句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赞美了大自然中生灵的美妙歌声,表达了作者田园生活的乐趣。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 1 )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 的特点。( 2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 ( 3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②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行:夫君子之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B: 致: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以致用(成语) C: 意:意与日去 目似瞑,意暇甚 D: 学: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3 )甲文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都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4 )甲乙两文都谈了共同的话题“志”,乙文②③两则围绕“志”,侧重谈了________,这个内容与甲文的“________ ”是相互印证的。 |
阅读王晓刚的《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一文,完成小题。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 1 )网络“雾霾”指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2 )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罗宇凡)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5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据了解,这是中央网信办成立以来首次开展全网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旨在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本次活动共 计610余家单位及1000余名网友推荐了正能量榜样1300余个,正能量作品和专题活动6000余项,所有入围作品厚重多元、亮点纷呈、喜闻乐见,包含了全网2015年发挥网上正面引导作用的优秀榜样和作品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阅读附答案阅读答案。“五个一百”刷爆朋友圈,红遍网络空间,网民参与投票数高达1.2亿人次,点击量突破10亿次。
问题:请你说一说这种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向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阳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在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请作简要分析。
( 4 )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题一: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材料表达重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马云说:什么时候是机会?别人在抱怨的时候就是机会,大家都说好,机会不会太好;大家都不看好,往往蕴藏机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独特的思考、独特的眼光,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坚持5年或者10年,一定会成功。
题二:成长的路上,我们经历过,必定收藏了许多:如果把美好定格在心中,那便是一生的快乐;如果把快乐定格在心中,那便是一生的幸福;如果把幸福定格在心中,那便是一生的感动……请以“把 定格在心中”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若选题一,请自拟题目;选题二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原创,不得抄袭或宿构;(3)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情感真挚,文体不限但必须鲜明,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