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
A: 罗振玉
B: 王国维
C: 董作宾
D: 郭沫若
2、

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B: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C: 近日气候多变,不少同学出现感冒咳嗽现象,这消息真耸人听闻 , 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D: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3、【情境】中考前夕,同学们讨论如何度过漫长的暑假,张杨想着约李璐到河边游玩,李璐不想去,同时也劝张杨不要去。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不去。我父母说不安全,那里经常发生溺水事件,不让我去。
B: 你脑子有病吧,河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人多又不安全,反正我不去。
C: 我俩年纪小,家长又没时间陪伴,河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假期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们都不去了。
D: 去哪里?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想去就去,我可不陪你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大面积从新学年开始使用。
B: 全国劳模巡讲报告会上,全场座位座无虚席,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C: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观众跟随《青春环游记》访古问今,了解并学习当地的人文和历史,陶冶情操,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5、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这句话是一个单句,标点符号没有使用错误。
B: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下列词语在古代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按照所指年岁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弱冠、而立、知命、不惑、耳顺、古稀。
D: 戏剧文学,即剧本。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6、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六位央视知名主持人同台亮相,广泛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将“广泛”放在“大家的”之后)
B: 综艺节目深受大家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C: 《中国机长》模仿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遇险事件,用电影的形式为观众再现惊心动魄的备降情景。(将“情景”改为“场面”)
D: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使”前加“能否”)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jiān)默 (guǐ)裂 (rǔn)杂 纷至(tà)来
B: (xíng)辈 驰(chěn) (xuàn)丽 (qiǎng)词夺理
C: (mù)然 (wò)旋 农(yán) 销声(nì)迹
D: (shuò)大 (yì)日 (qián)诚 怒不可(è)
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B: 《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C: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D: 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9、下列的说法,与作品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方鸿渐从北平大学毕业后,靠挂名岳父资助出国留学四年,游历三国,却身无长物,从德国人那里高价买了一纸假文凭回国。
B: 方鸿渐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后,就和赵辛楣等人一起到三闾大学任教。没想到,三闾大学帮派分立、勾心斗角,任教不易。
C: 方鸿渐与孙柔嘉在三闾大学日久生情,当方鸿渐成为学校帮派之争的牺牲品时,两人决定一起离开,经桂林到香港,并在香港结婚。
D: 与妻子回到上海后,方鸿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家报社做些杂活。后来方鸿渐失了业,又因生活琐事与妻子吵架,最后决定再到重庆去找赵辛楣。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倒金字塔结构”。
B: 《藤野先生》《背影》《白杨礼赞》都是散文作品,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周树人、朱自清和沈德鸿。
C: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如“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也是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
D: 《饮酒(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五言律诗,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 )“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淡”之处。
( 2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杨布打狗》文段,回答问题。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日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音之。杨朱日:“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

【注释】①缁(zī):黑色。

(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天 , 解素衣________

②岂能无哉________

( 2 )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

①衣素衣而出

②迎而吠之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 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道密码

苏沧桑

桃花一语不发,像在凝神倾听油菜花、紫云英、草、竹林和山野的低语。一阵微风掠过,传来了很响的蜜蜂的嗡嗡声,听起来无法无天,多少年没有听见这样的声音了。一只很大的黑红色蝴蝶,停在一株油菜花头上。我用手机捕捉它的须眉、黑红相间的肚皮,翅膀上的诡异花纹,它居然不逃,慢慢展开双翅,又慢慢闭合,一点不在意我这个另类对它构成的威胁。

此时此刻,天地静谧安详,只有我一个人在喧闹,姿态很忙,心思也很忙,而桃花一门心思开花,等待授粉结果,竹子一门心思长高,蝴蝶一门心思采蜜,它们没有更多欲望,因而没有更多烦恼。我停下脚步站了会儿,突然开始喜欢这个我本不太喜欢它的名字的地方——新登,半山。那时,我没有想到,我即将与一个千年前的灵魂相遇。

开满了桃花,春寒浸透了每一个人。夜里八点,一个叫湘溪的山村,一条溪水旁一个干净的民宿收纳了我们,大家互道晚安。我和园姐约好要出去走走,但外面黑灯瞎火的,被大家一劝,犹豫了。站在各自的房门口,我们对望了一眼,想看穿彼此的心意,去还是不去,假如有一个人觉得累了,就绝不勉强。昏暗的灯光下,我们读懂了彼此,异口同声地悄悄说了声:走。

我们在黑暗中走,听到了越来越有力的溪流声,感觉双脚踩上了一条鹅卵石泥路,抬头可见一条影影绰绰的长廊。不知过了多久,眼前慢慢亮起来,感觉双脚踩上了平坦的水泥路,才知已走完了溪水小道。大家回头,猛然看见路口牌匾上赫然几个大字—“苏东坡古道”。

我站在那几个字下,眼眶一热。我怎么都想不到会在此地此刻与他相遇——①苏轼,与我同姓的祖辈,族谱里的远亲,我最敬又最爱的古人。他是儿时墙上挂的那幅《水调歌头》,是三十岁时读到的林语堂《苏东坡传》里那个活色生香的男人,是离家不远那一段梦一般的苏堤,是暗夜里灯火阑珊处颔首微笑的兄长,是让人肝肠寸断的《江城子·记梦》……他的一切才情品性,甚至有点“二”得可爱,都让我痴迷,多么希望,我真的有他哪怕万分之一的传承啊。

公元1073年旧历二月,他来新登时,三十八岁。那时,他的境遇虽然不是很好,但还不是特别糟糕。虽妻子王弗、父亲苏洵都已过世,但他续娶了王闰之为妻,又陆续生了两个孩子。虽与王安石相悖,自请外调,但在杭州期间工作顺利,爱情甜蜜,还觅得不少知己。那时,离他在密州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还有三年,离乌台诗案还有六年,离他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还有近十年。

夜里,四十八岁的我和三十八岁的苏轼聊天。

我说,老弟我不快乐。

他说,怎么?

我说,人心不古,不痛不痒的文字与现实有何意义?我还要继续写吗?

苏轼先是顾左右而言他,问我小说是什么?电视剧是什么?散文是什么?见我不答才说继续写吧,写所有正在流逝的美好的东西。

我说好。

我又问,身体被速度裹挟,灵魂被脚步抛弃,我想从巨轮中逃出来做简单的自己。我可以放下所谓的得失,但我可以放下责任当一个逃兵吗?

他没有回答。

但在诗里,他这样写道: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新城道中·其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他的心声。如同久在沙场的战马,他已疲惫不堪,翘首以盼鸣金收兵的信号。他哪里会想到,近一千年后有一个和他同姓的女人,站在他走过的古道上,纠结着是否为自己敲响“卷旆钲”。

苏东坡古道的尽头,是一大片怒放的油菜花,我像疯子一样奔进去,任浑身沾满花粉,让过敏性鼻炎更加肆虐。

奔跑在油菜花田里,我看见苏轼是去看风景,走一半走不动了(这于我是常有的事),他看了一眼山林间的亭宇,要到还早着呢,怎么办呢?良久,他顿悟道:我不去了!此事出自他的《记游松风亭》中,他说这样决定以后,“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肘,也不妨熟歇”。忽然想,“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是他给我的答案吧?

然而,他自己按照答案做了吗?没有,他一生都不曾做到,否则又怎会有后来的种种境遇,如何会陷入乌台诗案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如何会二下杭州疏浚西湖、建造苏堤?如何会年届花甲还被一贬再贬,直至再无可贬的天涯海角,甚至被逐出官屋,自筑桄榔庵?他六十六年的生命里,几时真正放下一切,当了逃兵?

我奔跑在油菜花地里,其实我没有奔跑,但我感觉到灵魂已随风出窍。我在油菜田里大笑,其实我没有大笑,我心里在大笑,觉得莫名的轻松——既然放下放不下,就继续前行吧。

溪流声很响,是这个早晨唯一的声音。②阳光从参差的藤蔓漏下来,在苏东坡古道上铺开了一张画,真切,明亮,温暖。我想,这是我穿过一千个春天截获的人生密码。

【注】①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②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坡古道就在新登,苏轼来到新登时,年仅38岁。
B: 我和园姐相约夜行,并最终成功夜行,可见我们是心意相通的友人。
C: 因为来访东坡古道,让我和一千年前的苏轼相遇,并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D: 当我奔跑在油菜花田里,放声大笑的同时觉得无比轻松,因为我学会了放下。
( 2 )请判断下列哪一句运用了同义反复的修辞,并赏析这一修辞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①苏轼,与我同姓的祖辈,族谱里的远亲,我最敬又最爱的古人。

②阳光从参差的藤蔓漏下来,在苏东坡古道上铺开了一张画,真切,明亮,温暖。

( 3 )作者认为苏轼的“一切才情品性,甚至有点‘二’得可爱”,请结合下列所学诗文中的一篇,谈谈你对苏轼“‘二’得可爱”这一形象的认识。

①《记承天寺夜游》

②《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4 )请依据你对《新城道中·其二》的理解,在横线上写一段话,使上下文连贯。
( 5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是真性情,“油菜田里大笑”苏沧桑是真性情,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够穿过一千个春天截获了人生密码。结合文章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文中末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 1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2 )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 3 )文段中有许多动词用得精练传神,选其中一例做简要赏析。
( 4 )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 5 )联系自己儿时的经历谈一谈:文段中的哪些细节勾起了你的回忆?触发了你的联想?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最美的远方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孤独、城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