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的笔记本上总是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和他的深思熟虑的表情。B: 经过汶川大地震后,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C: 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当尽力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外经典名著。 D: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赢利5000多万元的票房。 |
2、 |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呐喊》。 B: 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庭坚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写的。 D: 《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她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著成诗集《繁星》《春水》。 B: 《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故事新编》,话剧《茶馆》《龙须沟》。 C: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作者是孔子。 D: 《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言语》《方正》篇。 |
4、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微博上一则深圳“看报弟”的帖子走红。图中,一名七八岁大的小学生在地铁上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圳都市报》,表情之认真令人忍俊不禁。 B: 记者在2013年3月30日的植树现场看到,活干得最漂亮的当属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官兵们,他们挖坑栽苗一丝不苟。 C: 照片总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当年的人,当年的景让人历历在目。 D: 公园里的路比较复杂,波波不久就辨不清方向了,在他走投无路之时,一位管理人员及时帮助了他。 |
5、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B: 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性。 C: 几个农民工来到经理部索要工钱,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这些农民工。 D: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
6、 | 下面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霰弹xiàn 龟裂jūn 蓦地dì 谒见yèB: 坍塌tān 嗫嚅rú 栖息qī 嫉妒jí C: 谄媚chǎn 畏葸xǐ 膺惩yīng 憎恶zēng D: 侥幸 jiǎo 自诩xí 莴苣jǜ 缓颊jiá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 , 流连忘返。B: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 , 纷纷表示赞同。 C: 陕西姑娘刘波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 , 获得了第一名。 D: 最近,向阳社区井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主题文化活动。 |
8、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_______的名言。( ) A: 张载 B: 朱熹 C: 程颐 D: 王守仁 |
9、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他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B: 玩微信的人每天要花上大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聊天、发图片和看朋友圈。 C: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D: 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
10、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漂移 沧桑 钉书机 刚愎自用 无则加勉 B: 落第 度假 老两口 郑重其事 蓄意报复 C: 翰林 诀别 一滩血 韬光养晦 运筹帷握 D: 怠慢 贸然 笑眯眯 违犯纪律 度过难关 |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 2 )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 “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衣食所安 安之若素 转危为安 心安理得 B: 民弗从也 言听计从 唯命是从 力不从心 C: 公将驰之 背道而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D: 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故弄玄虚 温故知新 ( 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 3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释】①[群生]百姓。 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 ③[讳]冒犯名讳。 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
传家宝
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该去,该去,打小姑妈就疼你,一有好吃的连法儿都瞒着,翻山越岭给你送过来……法儿是姑妈的儿子,我的表哥。父亲没完没了地回忆着姑妈对我的好,我哪有闲心听他唠叨,催着他快告诉我姑妈家的地址。
老实说,在那个中午之前,我想都没想过要去看姑妈,尽管她七十多岁了,又不肯和我表哥住在一起,我理应去看望她。那天中午,我去一个淘古玩的同学家,那个同学的藏品里竟然有一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说是道光年间正宗官窑里出产的,现在值四万呢。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小车一路颠簸,几番打听,我总算找到了姑妈的家,一间傍山搭建的低矮的砖瓦房。我从车上下来时,正赶上姑妈背着一捆灌木,蹒跚着从山上走下来。她好奇地看看小车又上下打量着我,我笑着叫了声姑妈,她愣了一下,才认出我来,哎呦,这不是我的华儿嘛!我走上前去,想替姑妈放下背着的灌木,可姑妈不让,后退了几步将灌木放下,随机慌慌张张取下头巾,拍打着沾在身上的草屑。
此时正好有几个村民路过,有人侧着头问,二婶,家里来稀客啦? 姑妈亮着嗓子答,可不是嘛,我城里的大侄子! 姑妈一边说,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礼品,面向他们,就像面对的是媒体记者,看着他们欣羡的表情,骄傲溢满了她脸上的每一道褶皱。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圈儿,才找来一把椅子,又用衣袖擦了又擦,端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吃点什么,我没有回答,而是侧过头去搜寻记忆中的那枣木桌子。桌子还在,只是桌子上不见了那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我的心一紧,便问,您家有麦芽糖吗? 有,有。姑妈立即转身进到里屋,很快抱出一个瓷坛子——呀,就是它,小时候去姑妈家,最让我嘴馋的就是装在瓷坛子里的麦芽糖。我连忙接过来,生怕姑妈摔坏了它。我很勉强吃了一块麦芽糖,试探着问,姑妈,您怎么把瓷坛子藏起来了,不就是几块糖嘛? 姑妈笑了笑,我哪里是为了几块糖,要不是被我撞上,这瓷坛子差点就让你姑父卖给一个货郎了,八十块钱……
八十块不少了,您怎么不卖呢? 我顺着姑妈的话问她。
我也想换八十块钱……可这坛子是个念想,它是我祖母的陪嫁,我出嫁那天,祖母左看右看,就选了它给我……姑妈不经意间,竟说出了这个瓷坛子的来历,看来我那个淘古玩的同学说的是真的。又聊了会儿姑妈的起居饮食,我才鼓足勇气,对姑妈说,我今天来是……
不想偏偏这时,跑进来一个小男孩,看见放在地上的瓷坛子,伸手就要去里面抓。姑妈连忙护住,很舍不得似的,挑了几块小的给他,对他说,你表叔是难得的稀客,这糖留给他吃,好吗? 我这才知道这是姑妈的亲孙子。姑妈挑出一块大的麦芽糖,递给我,问,华儿,你刚才说你今天来是……
我再也没有勇气说出心中的话了,我说,我今天就是特地来看您的。姑妈又乐得合不拢嘴了。
吃过饭,该回城了,没想到姑妈抱起那个瓷坛子说,你喜欢吃麦芽糖,就都带回去吧!
可是……可是这瓷坛子……
也给你带回去!
我从姑妈手中抱过瓷坛子,然后,掏出一千块钱,强行塞到她手中。
返程途中,我接了一个电话,是那个淘古玩的同学打来的。但我很果断地回绝了他,因为我抱在怀中的不再是价值不菲的瓷坛子,而是我家的传家宝。
( 1 )这篇小说围绕“瓷坛子”展开情节,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开端:听说瓷坛子是古董,“我”决定去姑妈家淘一个;
发展:①________
高潮:没想到姑妈把瓷坛子连同麦芽糖送给了“我”;
结局:②________
( 2 )称谓往往暗含着人物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两处加下划线的称谓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①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 , 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②我这才知道这是姑妈的亲孙子。
( 3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作用。 阅读下列记叙文,完成后面题目。
选 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 “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挼了挼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作文:
题目:给 的一封信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