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吉林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B: 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 在旧社会,恶霸地主们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中的诗句。
B: 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C: 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D: 人的一生总是在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围绕祥子还写了霸道的车主刘四,泼辣的虎妞,可怜的小福子,死亡线上挣扎的老马和小马,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展示了老北京的世态炎凉。
B: 《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个自由的洋车夫,他想拥有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从风雨里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
C: 《海底两万里》作者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被人们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D: 《海底两万里》中我在海底散步时看到了光的曲折作用而形成的色彩缤纷万花筒似的美景,我把这种新奇的感觉用一种约定的记号告诉了康赛尔。
4、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乳(chòu)未干 (mò)地 祖 为富不
B: 声匿迹 黄(yùn) (nòng)堂 不及防
C: 头晕目(hè) 戏 (xuè) 名其实
D: 马功劳 (yé)揄 (zhuì)学 苦心孤
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天庭两次招安孙悟空,第一次招安,结果是授予孙悟空“齐天大圣”的称号,管理蟠桃园。
B: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米”的散文集,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C: 《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凭机关密布,易守难攻。梁山好汉孙立利用和祝家庄老师栾廷玉同门师兄弟的关系,打入庄内,里应外合,攻下了祝家庄。
D: 《红星照耀中国》中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是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暮色 戈壁滩 严惩不贷 转瞬既逝
B: 诀窍 口头禅 入不敷出 汗流浃背
C: 皈依 笑吟吟 苍海桑田 殚精竭虑
D: 蓦然 文绉绉 不可名状 眼花瞭乱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国人自夸“地大物博”是自信力的表现。
B: 作者认为:“希望着国联”是他信力的表现。
C: 作者认为:“一味求神拜佛”是“自欺力”的表现。
D: 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后发展着“自欺力”。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B: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fōnɡ)路 可(hàn) 鲜(yán) 柔(nènɡ)
B: 摇(yè) 解(pōu) 强(ɡuā)不舍 旁(wù)
C: 伛(lóu) 亵(dú) (piē)见 (jiān)言
D: (jiǎo)揉造作 (kè)守 自惭形(huì) (chù)立
10、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B: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C: 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D: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 1 )“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起什么作用?
( 2 )分析下面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此去泉台旧部,旌旗十万阎罗。

( 3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紧扣“________”(填写诗句),表明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①章、京、卞分别指章惇、蔡京、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②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世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人称“颜体”。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岂不书________

②一钱不________

③后世见者必之________

④予谓诗文________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人率皆能书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问之于丁氏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夫君子之行
( 3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独 其 人 之 贤 者 传 遂 远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 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 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 2 )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

( 3 )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

( 4 )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真正的感伤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 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 2 )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 3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选其一作答)

①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称“耐心杀手”。

②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 4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愚公移山,田忌赛马,诸葛亮七擒孟获,司马光砸缸救人,是人类的智慧;蜜蜂构筑蜂房,小鸟衔木过海,是动物的智慧。小事情蕴藏着智慧,小人物的身上体现着智慧;战胜困难依赖智慧,解决危机需要智慧;集体绽放智慧,国家凝聚智慧。改变是一种智慧,选择也是一种智慧;坚守是一种智慧,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巧言是一种智慧,沉默也是一种智慧……请以“我的智慧”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凄_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