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B: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B: 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 市民秩序井然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 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
4、 | 对句子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涉足:用脚走过河去。 B: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C: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D: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 , 十分幽寂。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
5、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 B: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明令取消或禁止) C: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D: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
6、 |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7、 |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B: “啊,谢谢老天爷!”小鸭舒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8、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 B: 三,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 C: 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 全诗语言朴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
9、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输盘(pán)敝舆(yú)鲋鱼(fù) B: 至于郢(chén)墨翟(dí)短褐(hè) C: 禽滑厘(gǔ)犀兕(xī sì)木牒(dié) D: 胡不见我(jiàn)楩木(biàn)善哉(zāi)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她写信告诉我,近段时间,她没有一刻不忘记我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B: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C: 过去工业畸形发展,不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更严厉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D: “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工作等原因造成的。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后面小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商鞅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注】①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②具:准备就绪。③徙:移。④卒:终于。 ①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________ ②以明不欺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予国都市南门。 ( 3 )本文讲述了什么问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至少在古庙镇上,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体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必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
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子灰,一百个想不通。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 1 )小说开头说“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①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②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
( 3 )文中黄阿二的语言极具个性。请任选三处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 1 )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 2 )结合语境,赏析句子。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 3 )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湿度,种子就不会发芽;没有阳光,向日葵就不会开花;没有水流,鱼类就不能生存;没有草原,马儿就难以长大。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离开粗茶淡饭,贵为宇宙精华的人﹣﹣也会奄奄倒下。但人生又不是仅仅为了吃饭,一位作家就说过: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
人的生命不是一种简单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命还需要什么?
请以“生命的需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我笔写我心”的表达。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