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河姆渡遗址位于( )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赣江流域
D: 海河流域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为”与“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以为”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祈(dǎo) 隐(cè) 倒(tā) 龙吟凤(huì)
B: 真(dì) 热(chì) 酿(yùn) 惟妙惟(xiào)
C: 绰(kuò) 仃(líng) 逶(yí) 鳞次比(jié)
D: 拮(jù) 强(kuō) 取(xī) 心无旁(wù)
4、

下列词语没有错字的一组是( )

A: 辨伪去妄 根深帝固 墨守成规 腐草为萤
B: 瞑思苦想 重蹈复辙 冰冰有礼 气呑斗牛
C: 恪尽职守 锲而不舍 味同嚼蜡 怒不可遏
D: 喏喏连声 脑羞成怒 恃才放犷 浮想联篇
5、

选出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C: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宋初文学家。
D: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眼花嘹乱 央求 阴惨 烦燥
B: 情郁于中 荒谬 憧憬 惨淡
C: 月明风清 杀戳 絮说 揣摩
D: 张皇失措 蹒跚 鞠躬 狼籍
7、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作者是五代南唐国主李煜,“相见欢”是词牌名
B: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作的序言
8、下列选项中,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当时的各国首都中,重庆成为最早、最久、最多的远程轰炸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直到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组织对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劫机轰炸等“空中屠杀”,在战史上它们都与“重庆大轰炸”保持着逻辑继续关系

②成为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恐怖轰炸的开端

③而重庆以其特有的天地山河结构和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迭被磨难,历经轰炸、屡遭危迫而固若金汤、巍然耸峙,可谓自然浑成、天佑中华

④成为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界线的“无区别轰炸”的滥觞

⑤这个开端,清晰地通向德军轰炸伦敦、英军轰炸柏林、美军轰炸广岛和长琦,以及战后各次战争中同类手段和同类性质的远程战略轰炸

A: ④②⑤①③
B: ④②③①⑤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④⑤③①
9、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夫战,勇气也
C: 此教我先威众耳
D: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0、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泄 谩骂 锲而不舍 彬彬有理
B: 惋惜 绞黠 温文尔雅 冥思苦想
C: 荒涎 韶华 泌人心脾 惴惴不安
D: 急躁 澎湃 浮想联翩 揠苗助长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云:比喻敌军。
B: 角:号角。
C: 临:来临。
D: 声不起:声音不响。
( 2 )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书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亲戚:泛指内外亲属。⑥坐:因事入罪。

(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胤之母周氏 ( ) ②闻者咸叹之( ) ③蔬菜有味亦吐之( ) ④是王家所得(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亲不党

A: 臣请缚一人过王行(《晏子使楚》)
B: 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C: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D.默识之(《〈论语〉八则》)
D: 默识之(《〈论语〉八则》)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遗 财 百 余 万 应 归 孝 绪。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 5 )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文房四宝

①“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用,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南宋初年,陆游甚至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士”品类繁多,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

②毛笔,据说是秦朝大将军蒙恬创制的。实际上,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这是汉文帝时的产物。毛笔的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健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整;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产地,唐宋时期,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笔,为无上佳品。“千金求买市中无”。明清以后,为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③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墓》上说:西周“郡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砚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后代的墨确是提烟所成,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熏加黄明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河北易州墨就很有名,又以奚氏出品为最佳,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徽州,改进了先前的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徽墨的特点是:“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施以五彩,精美异常。

④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麻制的纸。东汉蔡伦采用多种材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晋安帝时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的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棉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墨水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⑤砚,西汉时即已使用,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 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取河泥,反复淘洗,过滤,烧制成砚。

⑥文房四宝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品。

( 1 )下列与“文房四宝”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是南宋诗人陆游对“文房四宝”的吟咏
B: “文房四宝”品类繁多,史上著称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至今仍享有盛名。
C: 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一整套汉文帝时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均全。
D: 融汇了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形式的“文房四宝”,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
(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州所产“紫豪笔”唐宋时期千金难求,明清之时,“湖笔”成为文房四宝名品。
B: 避乱徽州的奚超父子改进了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即后来的徽墨。
C: 宣纸“滑如春冰密如茧”,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D: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因其资源缺乏,名贵且已不多,故被誉为“群砚之首”。
( 3 )请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生活,说说保护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②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③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④“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⑤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⑥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⑦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 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四、写作(分值:60分)
幸福在哪里

要求:

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独守1份记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