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公司并没有草率的进行裁员,否则的话他们可能还要花更大的成本去返聘这些人。B: 这位歌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 , 声入九霄。 C: 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D: 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都知道,所以大家叫他“百事通”。 |
2、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捆缚(fù) 拱(gōng)手 鄙(bǐ)贱 B: 拜谒(yè)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C: 侥(jiǎo)幸 衣冠(guàn) 贵胄(zhóu) D: 昼寝(qǐn) 愧赧(bào) 存恤(xù) |
3、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 出光彩。 ②传统书信 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③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 了无尽的力量。 B: 焕发 承载 凝聚 C: 焕发 承担 凝结 D: 散发 承担 凝聚 |
4、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 决心为班级争光。 B: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 , 真是心旷神怡! C: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5、 |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蒿 旁鹜 引颈受戮 一泻千里 B: 慰藉 告罄 相得益彰 莫明其妙 C: 沧桑 笙萧 锋芒毕露 一反既往 D: 馈赠 陷阱 通宵达旦 再接再厉 |
6、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潇洒 荟粹 遗嘱 眼花潦乱 B: 铿锵 操纵 建树 振耳欲聋 C: 溃退 窒息 浩瀚 推枯拉朽 D: 娴熟 巍然 咆哮 掸精竭虑 |
7、 | 下面语段中加下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漫步在乡村林道,踩着绵软的错杂蓬蒿,听着间或的婉转莺啼,我深吸一口气,不小心又嗅到绿树荫庇之处,野花绽出的袅袅芬芳,渐渐醉了…… B: hāo jiàn yìn zhàn C: gǎo jiān yīn zhàn D: hāo jiān yìn ding |
8、 |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 《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C: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D: 《恐龙无处不有》是法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 |
9、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妈妈在昨天的家长会上对老师说:“犬子在第三次月考中获得好成绩,全亏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 王奶奶昨天路过学校门口时,差一点就被路中间的一个玻璃瓶绊倒了,多亏放学路过的小姑娘眼疾手快地把瓶子捡走,惊魂未定的王奶奶对小姑娘说:“谢谢你啊,小姑娘,谢谢你的绵薄之力!” C: 数学老师对课代表陆晓晓说:“你每天收发大家的作业,真是劳苦功高啊!” D: 刘大爷对商场经理说:“贵商场待客很热情,服务很贴心,下次我还要惠顾。” |
10、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B: 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敌阵,令对岸的敌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窜。 C: 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处心积虑 , 废寝忘食。 D: 不可否认,当今许多富翁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愿意坚持,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妙用。(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岸芷汀兰 ( ) ②春和景明( ) ③辄以水沃面( ) ④巴陵胜状( ) ⑤既长 , 知其世家(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3 )【甲】文末节中“二者之为”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4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
当蟋蟀不再歌唱
叶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会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蟀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 1 )请简要说明夏威夷考艾岛上大部分公蟋蟀不再歌唱求偶的原因。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风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a(恶劣、恶浊、拙劣)的环境和十分b(残暴、残酷、残忍)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C(严密、严明、严峻)的考验?
③将军思索着……
④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⑤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⑦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⑧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从容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⑨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⑪“——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⑫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⑬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⑭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⑮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