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兑(yuè)命》曰“(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B: 一(shí)或尽粟一石 然后能自(qiǎng)也
C: 屋舍(yǎn)然 下者飘转沉塘(ào)
D: (yǐ)然不动 凄神寒骨,悄(cāng)幽邃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要/闭使/错 遗/高瞻远
B: 息/形/岖 教/后 心/深痛疾
C: 然/肃 忙/俸/书 首/尾巴
D: 地/蛋/杀 学/点 像/惟妙惟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次考试实在太糟糕,自从试卷发下来起,他就开始郁郁寡欢 , 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B: 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 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说粗话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D: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颔首低眉 , 敬重有加。
4、

请选出下面短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英雄落,逝者为大。曼德拉官方追悼会上,南非人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想的那样,泪水涟涟、呼天地。相反,整个追活动气氛轻松、哀而不伤。南非的黎民百姓用非洲民族传统的方式悼念曼德拉,讴歌他的丰功伟绩,称赞他是南非民族的梁。

A: sǔn qiāng diào jǐ
B: yǔn qiāng dào jǐ
C: yǔn qiǎng dào jí
D: sǔn qiǎng dào j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能有机会来贵校参观学习,深感荣幸。
B: 听闻你家犬子在全国作文竞赛中发挥出色,获得大奖,我们特来表示祝贺。
C: 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禁。
D: 我拐弯抹角地向妈妈提出买一部新手机的要求,妈妈却毫不留情地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6、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 , 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B: 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不是危言耸听
C: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D: 几十年来,作者多次想把心里话向这位知心朋友倾诉,可是都失之交臂
7、对《 饮酒(其五)》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 “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 “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 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则是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B: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创作童话有160多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明清逐步走向僵化,终结于清光绪卅一年,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明代后,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
D: 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如“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汉阳”,指汉水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衡阳”,指衡山的南面。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3年8月开始,吉安市全民动手,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B: 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曾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C: 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阅读经典,这是一种很好的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崩(cú) 下(bì) 罚(zhì) 臧(pǐ)
B: (yōu) (yī) 陛下(yī) (zī)
C: 补(bì) 性(xíng) (wěi) (sù)
D: 钝(nù) 除(rǎng) (jiù) 咨(zōu)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小桥》,完成下列题目。

小桥

彭炳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 1 )“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
(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1 )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乙文选自《论语》,它是________家经典。

( 2 )甲文与乙文第________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 1 )文中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原因是________。
( 2 )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 3 )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 4 )文中有一句提纲挈领的语句,这句话是________。
( 5 )找出下列句子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竹子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食笋的习俗。
B: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不仅喜欢食笋,还喜欢拿它作为歌咏的对象。
C: 笋都有外号,叫“傍林鲜”,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
D: 春天雨后直至夏初是笋的生长旺期,也是吃笋尝鲜的好时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西装

李立泰

①儿子不听父亲话,没考师范、农校、水校这些中专,一门心思读高中,目标大学。父亲考虑儿子考中专,上学不花钱,考高中,学杂费,吃喝住所有的都要自己掏。

②农家只有粮食可卖变钱,而卖了粮食囤里就少啦,口粮少了就吃不饱。吃不饱,人就会落毛病,会得病。这是农民最怕的事情,病不起。

③好在父亲身体好,农村活没干不了的。但这样里外里,一年两万多。这不是闹着玩的?农民,日不进分文,拿什么供高中?就凭我这五亩地,累死也没门。

④高中入学,父亲借电三轮,装儿子的书、被褥、脸盆、衣服等,送到县一中。一中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气派的大门、敞亮的教学楼,好大的操场占了几十亩地吧?给儿子留下生活费,父亲说,吃饭吃好吃饱,别受屈,正长个哩。儿子点头。父亲说,注意,上学咱只能比学习,不能比吃穿!要比考试分儿!儿子点头称是。

⑤儿子推着三轮送父亲出校门。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当官的爹、大老板爹、小工头爹、农民爹、工人爹什么爹都有。什么样的车也有,好的宝马奔驰,差的桑塔纳现代……学生穿的绫罗绸缎,皮鞋手表。儿子穿的算最差的了,父亲思忖我这爹也是最差的爹了。

⑥那年你爷爷送我,也是一中,我跟你一样没听爹的话,非考高中。我后悔一辈子!人家考师范、中专的,文革没完都分配了工作,农转非,吃国粮,工资三十六块五。

⑦儿啊?你爹没本事咋办呀,你现在比我当年入学强百倍了。你爷爷推着独轮车送我来的,一边装被褥和书,一边装饭碗、瓦盆儿。你爷爷也说,在校不能比吃穿,只准比学习。我真没在乎过吃穿,一身粗布衣,吃地瓜面窝窝,但我学习还行,上游。但是高考取消了,文革中,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学梦基本破灭。

⑧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徭役般的挖河、出夫,抽空了身体。当民师、参军、招工轮不到咱,工农兵大学生公社推荐的全是女生。如今五十几,胡子拉碴,岁月的沧桑沟壑纵横,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头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你可好好念书,儿啊。

⑨为了供高中生,父亲进城打工,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睁开眼一天,搬砖运砖,运沙子活水泥,晚上累得饭都不愿吃,躺下就睏。

⑩父亲抽点空来看儿子,送钱来了,父亲的头发长的盖住了上衣领子,像杂草乱蓬蓬的扎挲着,早该理理发了,穿着真正解放了的胶鞋,大脚趾露出半拉,还有所谓的工装,水泥白灰油漆把父亲浑身雕塑成了劳动者。

⑪那次儿子不高兴了,说,爹再别往学校来了,穿这么破,给俺丢人!

⑫父亲闻听此言难受得心疼。父亲蹒跚着离开学校。憨儿啊,若不是你爹、若不是你这个破破烂烂的爹,你拿什么读高中?

⑬儿子还算争气,起早睡晚冷桌子热板凳,苦读寒窗三载,农家穷子弟竟考上了山大中文系本科。在村上可以说第一个大学生,大喜事。但父亲的高兴不起来,为入学费用犯愁得吃不下饭。父亲卖了牛,庄乡邻居们凑,儿子上了大学。儿子在校刻苦学习、成绩拔尖、选上校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三入了党,考上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一路绿灯。毕业分配到一镇政府任副镇长,他老祖宗坟上冒青烟了!

⑭儿子干工作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虚心学习,很快适应了农村工作,分配的任务独立完成,书记底下说他,真是棵好苗子!不到十年干到镇委书记位上。

⑮正当他向前大踏步地迈进的日子里,他放松了政治学习,腐败思想滋生蔓延,从收小礼到贪污受贿,最后倒台,大家对他非常惋惜。

⑯老父亲为此大病一场,感觉在村上没脸见人,回忆起昔日的炫耀……他起五更出村,去监狱看儿子。

⑰父亲“咣当、咣当”的过了两道铁门,走到见儿子的五号“窗口”,里面狱警陪着儿子,玻璃墙内外两重天,父子见面,拿电话对讲。

⑱儿子看见爹,掉了泪。第一句话竟问,爹,你咋穿这么好的西装?老父亲看看自己穿着不太合体的西装,尴尬地说,我借的,怕给你丢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16期,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请以父亲为叙述角度,按顺序补全故事情节。

父亲劝阻儿子上高中未成——________——父亲穿着破烂去探望儿子被嫌弃——________

( 2 )文中⑥⑦⑧段父亲回忆爷爷送自己上学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自然段中的画线句。
( 4 )小说多次提到“丢人”。阅读全文,说说“丢人”一词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 5 )阅读文段及链接材料,结合对“尴尬”一词的理解,比较分析李立泰与李祥森笔下的父亲形象的异同点。

(甲)老父亲为此大病一场,感觉在村上没脸见人,回忆起昔日的炫耀……他起五更出村,去监狱看儿子

儿子看见爹,掉了泪。第一句话竟问,爹,你咋穿这么好的西装?老父亲看看自己穿着不太合体的西装,尴尬地说,我借的,怕给你丢人!

(李立泰《父亲的西装》)

(乙)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李祥森《台阶》)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人的心里,都有一朵永不凋零的花。这朵花,或是蕴含深厚哲理的格言警句,或是沉淀文化精髓的唐诗宋词;或是苦痛时父母的一声关爱,或是跌倒时同学的一把搀扶;或是直面困难的勇气,或是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朵花,是一种情愫,一种力量,一种姿态。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开在我心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内容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纯情小怪兽丶”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