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冢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 星期六去呢?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C: 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
D: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总有一些黄叶眷恋枝头的高度,迟迟不愿落下。尽管风刀霜剑相逼,虫吃鼠咬雨淋漓,还死死抓着枝头不放手。做一枚落叶多好,一片落叶最懂得感谢岁月天地的恩泽。繁茂的枝头,它们翠绿过;_______的季节,它们静美过。虽然我们习惯上_______它的后半生,但它们并不怨愤,也不消沉。来年枝上,比今年的葱茏_______

A: 萧条 忽视 更胜一筹
B: 萧条 忽略 相形见绌
C: 萧瑟 忽略 更胜一筹
D: 萧瑟 忽视 相形见绌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静谧 荧火虫 众目睽暌 根深帝固
B: 颓废 明信片 格物致知 重蹈复辙
C: 亵渎 摇控器 恪尽职守 刻骨铭心
D: 藻饰 绊脚石 涕泗横流 否极泰来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位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殷殷期盼着自家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天骄
B: 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他称自己的观点遭到了断章取义的误读,并准备联系主流媒体予以澄清。
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面对贫困与收入差距现状的问题,探索新的经济体制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D: 中韩大战结束后,国足将士们绕场一周向球迷表达感谢之情,而球迷们揭竿而起集体鼓掌。
5、

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段中对方仲永“世隶耕”这一介绍,为后面写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做铺垫,衬托其天赋。
B: 本文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天赋极高的神童泯灭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C: 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材,与天赋有关,更与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
D: 仲永之父的做法,对方仲永的成长并无妨碍,关键是方仲永自己是否认真地去求学了。
6、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这篇演讲稿从多本名著中断章取义 , 逻辑严谨,语言富有激情,写的真是好极了。
B: 广西风光秀美,河流蜿蜒多姿,秀气的山峰连绵不绝,欣赏后,实在是让人气冲斗牛
C: 他一口一口吃着桌子上香喷喷的饭菜,但一想起明天就要进行段考,立刻感觉味同嚼蜡
D: 时代变迁,传统的清明节已从怀古伤今的雨纷纷,变成春光明媚下踏春赏花的乐悠悠。
7、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齐伐我。(老师)
B: 弗敢也。(虚夸)
C: 牺牲玉。(丝织品)
D: 衣食所 , 弗敢专也。(养)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生旦净末丑”是戏剧的行当,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
B: 《小石潭记》《核舟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出自“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 《诗经》中有不少篇目被改编成歌词,如《在水一方》的歌词就出自《蒹葭》。
D: 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 ,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B: 老师提议周末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 , 纷纷表示赞同。
C: 40多年前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对于防止疟疾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D: “4·23读书节”活动中,许多专家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
10、下列加下划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一听到别人劝他戴口罩就生气,有时能达到气冲斗牛的程度,这可不好。
B: 作为新冠肺炎吹哨人之一的李文亮大夫的事迹已家喻户晓
C: 好多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专家都是拔尖人才,锋芒毕露
D: 武汉方仓医院的大夫们一回居住地就能酣然入梦 , 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

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

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

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


生活并非安逸,

它是思念和希冀。

死亡并非哀歌,

它是失望与憔悴。

智者不在言词,

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ì。

伟人不在高位,

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

(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节选)

(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安( ________ ) 藏nì( ________ ) 不(________ )

( 2 )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__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

( 3 )“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意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

A: 使积水流出去
B: 舒散
C: 泄露
( 4 )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________ 和 ________ 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至若春和明________

②去怀乡________

③宠辱忘________

④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 )“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散文阅读,完成各小题。

在那欢快的歌声里

费伟伟

①童年的记忆里,有一块地方是回荡着歌声的。

②我的家乡是无锡。很小的时候,学校成立了几支“小红花”——少儿文艺宣传队。我有幸入选,常参加的节目是一头一尾:头里器乐合奏,我拉手风琴,还打过锣;尾就是大合唱。有时受演出场所限制,或邀请单位的原因,器乐合奏会减人,两架手风琴减一架,那肯定减我——我是进了“小红花”才学的。

③有时也会减些别的节目,但合唱一般会保留,老师说观众喜欢。那时我很是不解,唱得很一般呀,比如我吧,自己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吗?

当然,我唱得还是挺认真的。本来节目就少,再不认真,万一像器乐合奏那样给“除号”了呢?再说,合唱人多热闹,多好玩呀。

⑤因为人多,淘气的孩子就会加些小动作。有一次,唱完最后一声,大家举手张开,做一个造型,后排就有人往前排那人的夹肢窝碰了下。于是,歌声还没落地,台上便突然扬起一串银铃般的笑。台下自然就笑倒一片。是故意?还是无意?故意无意自然都不会有人承认,那个笑出声的就吃了批评,虽然实际效果并不差——一群小孩子嘛,观众谁会计较这个。

⑥到了领唱环节,季亮从边上跨前一步,站到麦克风前。季亮和我同桌,个头儿全班最小,但此时俨然换了个人,自信满满,抬头挺胸,声遏行云。观众们悄声私语,啧啧称赞,令我羡慕不已。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这份荣光!我那时暗暗想。

⑦山不转水转。谁想到呢,这辈子还真有这么一天,我居然也跨前一步,出列领唱。

⑧那是二十年后,单位搞汇演,每个部门都出节目。我所在的部门合唱了《长征组歌》中的一曲。

⑨“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嗨——”

⑩那一刻,时光倒转,我仿佛回到了“小红花”,也像季亮那样,抬头挺胸,唱得深情而自信。

⑪台下的目光顿时袭来,那是我二十多年前站在舞台上时从未见过的。虽然领唱只有几句,但那歌声,伴着那些目光,后来常浮现眼前。

⑫同事告诉我,不是你唱得多好,但演唱时你那个投入劲儿、那个自在劲儿,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⑬旋律,可以通往语言到不了的地方,而自信、自在,更可以让这份欢快生出翅膀,超越语言,超越旋律……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9日有删减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2 )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于是,歌声还没落地,台上便突然扬起一串银铃般的笑。

( 3 )文章第④段“当然,我唱得还是挺认真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 4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自信、自在,更可以让这份欢快生出翅膀,超越语言,超越旋律……”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4版,有删改)

(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 3 )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4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從蕶鐦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