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四川省大邑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B: 《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贺敬之和丁毅共同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恍惚散步….
B: 鲁迅先生走路很稳健,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C: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可以变得无比高尚。
D: 古今中外,能否成大事者,莫不胸襟开阔,气度恢弘,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3、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健壮 淅沥 憔悴 倘若 咄咄逼人
B: 烘托 沐浴 一霎 沉寂 婷婷玉立
C: 待弄 瘫痪 云宵 宽敞 花团锦簇
D: 奥秘 感慨 分歧 诀别 小心冀冀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坐在观光直升机上,透过舷窗,俯瞰无锡的山山水水,景色显得格外秀美。
B: 专家一直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
C: 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D: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②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

③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④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

⑤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⑥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的位置上


A: ⑥④①②③⑤
B: ⑥③④①②⑤
C: ③⑥④①②⑤
D: ③⑤⑥④①②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紫藤萝瀑布》一文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
B: 《我的小桃树》一文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其中含有感谢奶奶对小桃树的呵护,对自己人生信念的呵护。
C: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D: 《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发出人生之路难以选择的感慨!
7、下列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祲降于天
B: 以有先生也
C: 万于我何加焉
D: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震撼 惺忪 中西合璧 心驰神往
B: 酬谢 竣工 无暇顾及 故弄玄虚
C: 风靡 澄碧 重峦叠嶂 陈词滥调
D: 恻隐 苍桑 言简意赅 闲情逸志
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 前不久,Facebook和Twitter还删除了近千个支持香港警察、反对暴力的中国账户给封了。
C: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感谢你们在武汉人民遭遇疫情的困难时刻,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以命搏命、舍命相助,用大爱温暖了整座城。
D: “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10、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啬lìn 镜líng 应萏hán 临lì
B: 抖shǒu 蓄chǔ 黄yùn 菜qí 徘huái
C: 斑máo 拼còu 谷bĭ 执niù 粼lín
D: 妹jiě 积zăn 粗kuàng 愧cán 收liă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1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一诗开篇用“伐薪”“烧炭”两个词,概括了卖炭翁漫长的劳动过程及烧炭的地点。

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肖像描写,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③卖炭翁“满面尘灰”与宫使“翩翩两骑”对比突出了劳动者与宫使的地位悬殊。

④“把”“称”“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⑤“宫使驱将惜不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卖炭翁对那一车千余斤的炭的惋惜心理。

( 2 )这首诗既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也(________) ②尔而与之(________) ③万钟于我何焉(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是为了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了“生”与“义”孰轻孰重。
B: 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 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生命”高于“道义”。
D: “呼尔”“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半碟冷菠菜》,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的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②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机械般地说了几种菜,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的桌子。
③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轻人当服务生的地方,比如快餐店或是超市。年轻的消费者通常都很清楚地点了东西,付了钱就迅速离开柜台,动作干净利落。老人总是问东问西、举棋不定,掏钱的动作又很慢,对方找了零钱还会抓不稳掉一地,如果再给一张小小的贴纸,恐怕会要了老人半条命。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
④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她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于是她向邻桌的中年男子求助:“我把菠菜分你一半好吗?你看我都还没动筷子。”老妇人还举起筷子证明“清白”,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说他也点了青菜:“谢谢你。你自己吃吧。”被拒绝后的老妇人还是想寻找相助的“贵人”,她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年轻人,四个刚下课的中学生也笑笑说不要,好像怕被老人传染到什么似的。
⑤我想到吴念真写的那个已经被改编成儿童剧的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故事中,八岁的阿钦被爸爸要求从九份搭火车去宜兰,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卖完菜要回家的陌生老婆婆。其实阿钦不太敢看脸上抹了白粉的老婆婆,但是当老婆婆昏睡过去后,阿钦以为她死了,吓得大喊“救人啊”。救醒后,全车的人都以为阿钦是老婆婆的乖孙,阿钦也就扮演起老婆婆的孙子了。
⑥我望着自己满桌的菜想着,如果老婆婆来求我,我就欣然接受。果然,她站起来走向了我,我说:“好的,正好我没点青菜。谢谢你。”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我的桌上摆着猪肉、鲭鱼、嫩豆腐、萝卜汤,还有一碗大份卤肉饭。因为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去工作,此刻只能午餐和晚餐一起解决。
⑦我吃着老妇人送给我的半碟菠菜,想着她的惜物和善意,对现代人而言反而是无法理解的事了。老妇人喝了汤吃了青菜,似乎有了点食欲,于是又加点了一碗卤肉饭。她去柜台结账时,女孩要她摸个彩,她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是一个卤蛋。为了这个卤蛋她们又讨论了很久,老妇人望着我思考着。
⑧“她是不是又想问我,可不可以和她分半个蛋?”我摸着已经胀起来的肚子有点担心地想着。

( 1 )阅读全文,在横线上填空,概括故事情节。
①老妇人走进餐厅② ⑥老妇人结账时,摸彩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

( 2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②、④段中加点的“茫然”的含义。
②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写女孩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在行文中的作用。

(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 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 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 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联系选文第④段和链接材料:①比较中年男子、四个中学生对老妇人的态度和“我”对父亲的态度有何异同;②两段描写分别表现了老妇人和“我”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 1 )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 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 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 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 “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 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 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 3 )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吧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血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 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 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四、写作(分值:60分)
品读下面泰戈尔的《错觉》一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要求:表达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說給自己聽、要堅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