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大学附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B: 杨修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 , 招致了杀身之祸。
C: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凡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心骛八极 , 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D: 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嫁也


A: 丈夫冠也
B: 山川美,古来共谈
C: 下车引
D: 与民由
3、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踊跃 劫难 嘱咐 人情世故
B: 两栖 稀疏 磅礴 草长莺飞
C: 迁徙 萌发 油漠 嘎然而止
D: 窈窕 燎原 思慕 销声匿迹
4、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xiá) 讪笑 锐不可(dāng) 持之以衡
B: 恿(sǒng) 瓦砾 万恶不(shè) 长吁短叹
C: 水(chàn) 羁伴 相形见(zhuó) 寻章摘句
D: 取(móu) 啜泣 踉跄跄(liàng) 遮天敝日
5、

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道题难度很大,解题步骤九曲连环 , 使得很多同学焦头烂额。
B: 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雷厉风行,恩威并施,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C: 班级联欢会上,张明同学演唱的歌曲《从头再来》栩栩如生
D: 虽然通东与沙地老百姓对于江海文化的理解不同,语音和传统习俗也存在差异,但是这些“不同”却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青春因梦想而 。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 、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尝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


A: 激扬 丰富 征途
B: 飘扬 丰满 征途
C: 激扬 丰满 旅途
D: 飘扬 丰富 旅途
7、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感情色彩没因语境而改变的一句是( )
A: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B: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8、

下列对《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整体感情基调是欢快、活泼的,体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前途信心十足的昂扬斗志。
B: 通过阅读本诗我们知道:作者之所以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因为他们有希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成年人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C: 文章结尾处“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充分体现了作者为新生活所感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D: 本诗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祝福,寄托了对伟大祖国深深的祝福和无比热爱之情。
9、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10、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光明中学开展、筹备、策划的“为母亲送祝福”活动,得到师生的热烈响应。
B: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收治武汉轻症患者的各家方舱医院陆续休舱。
C: 八位顽强、乐观的勇士,以坚韧不拔的风格战胜了重重困难,成功登顶珠峰。
D: 福建对口支援宜昌市医疗队的主要成员有医生、护士、后勤人员等组合而成。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________(人名)。

( 2 )这首诗中划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 3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才美不外

②执策而

③愿还而视之

④去而

( 2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执策临之 去顾之
B: 策不以其道 臣有骏马欲卖 C.其真不知马也 中往来种作 D.策之不其道 其境过清
( 3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

②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

( 4 )用文段中原话填空。

乙文中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迺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③老舍先生爱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酽。他曾告诉我,到莫斯科去开会,旅馆里倒是为他特备了一只暖壶。可是他沏了茶,刚喝了几口,一转眼,服务员就给倒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④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⑤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⑥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画案有他自制的“消息”),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 “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⑦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作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

⑧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⑨老舍先生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温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他的这种领导风格,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⑩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作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⑪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⑫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作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不是工尺,而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解放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堂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为此也感到很兴奋。

⑬《当皮箱》和“燕乐”的下文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⑭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⑮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⑯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日

(选自《汪曾祺散文》)

( 1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汪曾祺笔下的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 2 )文章的主题是回忆老舍先生,为什么第⑤⑥段要花大量笔墨写齐白石的逸事?
( 3 )“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老舍先生“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精神的契约

①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被审问。老妇人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②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 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③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④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艾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时间中的任何一个人。”“人”的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双方才能吃到食物。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在一个遵守契约的理智社会里,物质的回报和精神的补偿应该是成正比的。

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背弃精神契约、压缩善良空间的现象存在,四川某镇一名弱女子深夜遭歹徒追杀,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开着门的店主居然马上拉下卷帘门;湘潭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自杀,犹豫之时,街上围观者一再欢呼起哄:“跳啊,干嘛不跳下来!”轻生者终究满足了看客的要求;一儿童溺水,打捞者要求见到酬金才肯下水。在这里,人性善良的光辉和芬芳不见了,冷漠胜利了,金钱的法则胜利了。如果精神的契约被所有的人背弃,善的最后一块绿洲被沙化,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

⑥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⑦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全世界抛弃。

( 1 )文章开头由1935年纽约的一次审判说起,其作用是什么?

( 2 )请分点简要概括第⑤段所列举的种种现象,并说说其作用。

( 3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各自的作用。

( 4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让 走进心灵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春天”等(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其他词语),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章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黄昏之后黎明之前”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