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深圳市福田区梅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①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②________________。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霉而是月亮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
B: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C: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D: 听老师讲赤壁之战的故事,我徜徉在想象之中,仿佛自己正看见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景象。
3、

对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拟人)
B: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普通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比喻)
C: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拟人,反复)
D: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反问)
4、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云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称,由108个山头组成,峰峦叠障 , 连绵起伏,上下森林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hè)纵横交错,悬崖绝壁随处可见。
B: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报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报怨生命中有太多的(qū)折。
C: 生命是那草原上的马,在纵横驰(pīn)中彰显英姿;生命是那峡谷中的河,在川流不息中见证顽强。
D: 风靡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 , 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乱停乱放,已成为城市“烂(chuāng)疤”,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5、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②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③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④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⑤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⑥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


A: ②④③①⑥⑤
B: ①⑥②④③⑤
C: ③②④①⑤⑥
D: ③②④①⑥⑤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银杏公园”是泰兴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好的人工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60%左右。
B: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女科学家。
C: 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 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8、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jiào) 哀(diào) 呜(yè) 深痛绝(wù)
B: 笨(zhì) 辱(wŭ) 古(gèng) 九连环(qū)
C: 污(huì) 取(dì) 瘩(gē) 而不舍(qiè)
D: 午(shăng) 咀(jiáo) 鸣(háo) 大广众(tíng)
9、

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bān) 卑(bì) 恶扬善(chěnɡ)
B: 育(pǔ) 广(mào) 歌载舞(zài)
C: 意(qiè) 胎(péi) 茅顿开(sè)
D: 然(wǎnɡ) 意(zì) 中流柱(dǐ)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只要有一只风筝,就能满足一个孩子所有的快乐。高天上的风筝;舞步________,伴着风儿轻点足尖。地上的人,看悠悠流云游走,看________的风筝渐渐高去。看得久了,有一种感觉________:是风筝在飞,也是自己在飞。


A: 翩翩 摇曳 油然而生
B: 翩翩 摇摆 不期而至
C: 姗姗 摇曳 不期而至
D: 姗姗 摇摆 油然而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1 )这首词的写景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但这首词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描写的是 (季节)景象。

( 2 )“陌上柔桑嫩芽”句中画线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

( 3 )说说词中下片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主要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处之不易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①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 1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辄拾以之________

盘外无余________

亦缘性真素________

我受任方州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 3 )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 2 )第④段中划线的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特点?

( 3 )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 4 )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划线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 1 )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 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 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D: 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B: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突出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
C: 本文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平实简洁的特点,说明的结构是先总后分。
D: 本文主要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说米树的特点及功用,再说糖树的特点及功用。
( 3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的突出特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将题目“为 点赞”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课堂上,老师问:“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的摩擦力太小。”另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便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道:“所以,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二是因为冰面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和坎坷,这些看似有碍于我们前进的东西,却反过来成就了我们。”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不得套写、抄袭。②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主题要正确鲜明。③文题二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60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泪、无休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