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B: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实验。 C: 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因而令人信服。 D: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
2、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 , 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B: 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 , 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C: 小李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他却不以为然 , 我行我素。 D: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 , 表示赞同。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声名狼籍 神色尴尬 长途拔涉 风尘苦旅B: 锐不可挡 穷愁潦倒 出类拔萃 转弯末角 C: 触目伤怀 荡然无存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D: 响彻云宵 张皇失措 烦锁之至 祸不单行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斑斓lán 晨曦 xī 虔诚qián 恪尽职守kèB: 虬须qiú 嗤笑(chī) 伛偻(1ǚ) 中流砥柱dǐ C: 陨落yǔn 诓骗kuāng 旁骛wù 根深蒂固dì D: 汲取jí 腆着tiǎn 栈桥jiàn 强聒不舍guō |
5、 |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B: 要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C: 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D: 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人认为的真理。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是( ) A: 我们做事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重要的是要精益求精。B: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 , 积极进取,才能最终获得成就。 C: 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或者只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写下去的。 D: 现在许多媒体为了制造一些所谓的“独家新闻”,将一些本是无关紧要的琐事,故意断章取义 , 使事情失去原本的样貌,散播“负能量”。 |
7、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 亡羊补牢 今亡亦死 C: 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 D: 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 |
8、 |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碧绿”、“重视”、“精神”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B: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的“高傲”是褒义词。 C: “惊讶”、“惊奇”、“惊喜”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意外、喜悦的心情。 D: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9、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杜甫合称“李杜”。 B: 《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他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C: “老师轻轻点下头”一句中的“下”是量词。 D: “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名词。 |
10、 | 下列关于《水浒传》的情节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施恩道:“只是小弟力薄艺疏,便敌他不过。”武松道:“我却不是说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唤作“玉环步,鸳鸯脚”…… ②武松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小人此一去,存亡未保,死活不知……” ③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匾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 ④武松右手持刀,左手叉开五指,抢入楼中……蒋门神急待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去白粉壁上大写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⑤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那武松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③④② C: ⑤②④③① D: ⑤②①③④ |
古诗阅读 对酒行 (唐)李白 松子①栖金华②,安期③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④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选自《李白诗全集》) (注释)①松子:即赤松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②金华:即金华山,赤松子得道处。③安期:即安期生,人称千岁翁,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后驾鹤仙游。④羽: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 1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来表达人生感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评价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问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 或以钱币乞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色愈恭,礼愈至 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B: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C: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 D: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3 )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5 )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各用两个字概括)( 6 )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 |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我也种过水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也有骄傲,也有自豪。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我做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
( 1 )文章围绕“稻草床”展开情节,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________→父亲铺稻草床,幸福像蜜汁样流淌→________→告别淡忘了稻草床,习惯席梦思→________。
( 2 )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①连滚带爬:________
②抵足而眠:________
( 4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自选角度,给第九段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阅读《我长大了》完成小题。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 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