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深圳菁华中英文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的作者为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左丘明所作的编年体史书。
C: 《变色龙》和《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分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D: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qiào)首而望、(bǐng)息敛声的一(chà)那。
B: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kǎi),如群蚁排(yá)。
C: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jìn)的笑容,就要(zhàn)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浆。
D: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ní)于文字。必须驱(qiǎn)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注一掷的滑铁卢搏斗正在进行,炮弹便是投下来的铁色子。
B: 这位老科学家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安之若素
C: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不能高山仰止
D: 阿炳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
4、下列划线的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人行 不而遇
B: 元芳入门不 全大局
C: 吾日三吾身 发人深
D: 四十而不 授业解
5、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恻隐 桑梓 翻来复去 再接再厉
B: 浮躁 雾霭 销声匿迹 正襟危坐
C: 藻饰 萧索 寻规蹈矩 随机应变
D: 滞留 荒谬 暗然失色 阿谀奉承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 , 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 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多么深刻的内涵。”
C: 班主任事无巨细,每件事都要过问,真是锱铢必较
D: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在能工巧匠的铭刻中惊艳了世人的目光。
7、

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徘(huí) 透(tì) 挑(xìn) 炙人口(kuài)
B: 良(xùn) 翩(qiān) 怒(yùn) 鳞次比(zhì)
C: 风(mí) 望(qiáo) 祷(qǐ) 受益浅(fěi)
D: 笑(yè) 代(páo) 责(jié) 销声迹(nì)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B: 江苏省沭阳县一位因工作失误而被降级的原正科职干部,几年来在副职岗位上干出实绩,近日再次被提拔为一把手。
C: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火力发电的效率等,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D: 有一些中小学,从批改作业到值日保洁,从打印教辅材料到监督学生考试……只要老师一声令下,这似乎都成了家长的“分内事”。
9、

下列划线字词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交xiè 狼 怒yùn 徇徇善诱xún
B: 人影憧憧chōng 脚nì 踉跄跄niàng 蹊跷qī qiāo
C: 元xiāo 然入梦hān 火gōu 呼xiào
D: 怒yùn 懂měng 千锤百liàn 褴褛lán lǚ
10、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家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句中划线词的词性是助词。
B: “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个句子中“真挚而美好”是并列短语。
C: “空气干燥、地势平坦、风力很强”都是主谓短语。
D: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一列树是忧愁快乐的。”句中划线词的词性是连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宋]苏轼的《梅花》一诗,完成小题。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 1 )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

( 2 )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

( 3 )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有扬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汉室乱 ( ) ②皆哀欲之( ) ③歆曰:“无” ( ) ④何避之 ( )

( 2 )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有汉
B: 太祖
C: 重修岳阳楼
D: 当立者公子扶苏
(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 4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 5 )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理解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绪……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 1 )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 2 )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

( 3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 1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2 )根据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这句话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叶三一开始“连大气都不出”,后面却“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小声地惊呼起来”?)

②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能否把“只得”去掉,为什么?)

( 3 )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
( 4 )对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绘画艺术,还是在性情上,鉴赏家叶三和大画家季陶民都可谓是惺惺相惜。
B: 文中画线句子“唔!你怎么知道?”中,“唔”表示惊讶,从这一句的“!”和下文的“对极了!”中可看出季陶民的惊讶之情。
C: 这篇小说语言华丽,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樱桃,还写了各个节令的不同果子。
D: 这篇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只是交代了叶三卖果子、看季陶民作画、不卖画三个情节,平淡却自然熨帖。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以“我走过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上写作对象,如“雨季”“童年”“青草地”等,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泄漏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信息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等一个人、来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