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扬州中学树人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只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 )

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yuān)鹰 (qián)伏 (léng)镜 间不容(fà)
B: (liào)望 (cù)发 高(qiáo) 休(qì)与共
C: (qìng)纶 (hàn)首 (juān)刻 一(cù)而就
D: 拘(ní) (cān)杂 (xiá)慧 (huǐ)人不倦
3、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读音相同的是( )

A:
B:
C:
D: 真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摇(yè) 困(è) 冕(guàn) 麾下(huī)
B: 见(piē) 台(tā) 游(yì) 间不容(fà)
C: 琅(fà) 劫(lüè) 轻(qù) 揉造作(jiǎo)
D: 言(zhēn) 宽(yòu) 婷(píng) 抽丝茧(bō)
5、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最能体现诗人想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 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6、选出填在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在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 、持之以恒;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 、勇于创新。深究其里,重点却 “工匠”, “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应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A: 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 不仅在 更在于
B: 锲而不舍 不懈追求 不是 而是
C: 不懈追求 锲而不舍 不在于 而在于
D: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既在于 又在于
7、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⑤③②④
C: ②④①⑤③
D: ③②④①⑤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知识不容易,运用知识更不容易,很多人把精力用在这方面。
B: 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C: 一座书房可以温暖一座城市。设施齐全的城市书房,点亮了扬州人的阅读之灯。
D: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喃(ní) 养(rú) 塌(tān) 不容发(jiān)
B: 下(huī) 摇(yè) 言(zhēn) 自惭形(huì)
C: 息(qī) 哑(sī) 驰(chéng) 占鹊巢(jiū)
D: 然(wǎng) 鲜(yán) 飘(yì) 铮(zhēng)作响
10、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父亲的悉心教导,我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
B: 近年来,盘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向海发展”项目的合作。
C: 临近春节,商场里新增了糖果、对联、速冻饺子、山核桃等年货食品专柜。
D: 防雾霾口罩不仅可以防寒,而且可以阻止一些小颗粒灰尘进入呼吸道。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正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 1 )本诗为表达作者情感所选用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诗歌第一节表达了________的情感,第二节表达的是________的情感。
( 2 )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 “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 “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 “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处处之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________

(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业 不足外人道也
B: 男女衣着,如外人 事无大小,以咨之
C: 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 渔人甚异 大道行也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4 )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讲信修睦。

( 5 )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6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 7 )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思而不行

①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谧“文”,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②如今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句“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孔子反对的。

③季文子是一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猥琐;人一猥琐,便不足观。

④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

⑤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对善恶美丑判断!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

⑥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⑦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日:“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

⑧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文/鲍鹅山,有改动)

( 1 )下列关于本文中心论点的阐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做事不能太过谨慎。
B: 考虑得太多,人便渐渐委琐。
C: 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D: 做事贵于果断坚决,不要过多计较私利。
( 2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写很多人误解“三思而后行”,只为证明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
B: 第③段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其实是反对人过于精明世故,过于计较祸福利害。
C: 第⑤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突出了“最初一念”的可贵。
D: 第⑧段结尾运用了设问,引人思考,指出“三思而后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A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行者道:“贤弟,你起来。不是我去不成,既是妖精敢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和你去。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普天的神将看见我,一个个控背躬身,口口称呼大圣。这妖怪无礼,他敢背前面后骂我!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报毕,我即回来。”八戒道:“哥哥,正是,你只去拿了妖精,报了你仇,那时来与不来,任从尊意。”

B他三人径下宝殿,与众官到朝房里,抬出铁笼,将假虎解了铁索。别人看他是虎,独行者看他是人。原来那师父被妖术魇住,不能行走,心上明白,只是口眼难开。(1)行者笑道:“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八戒道:“哥啊,救他一救罢,不要只管揭挑他了。”行者道:“你凡事撺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原与你说来,待降了妖精,报了骂我之仇,就回去的。”沙僧近前跪下道:“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若是我们能救,也不敢许远的来奉请你也。”行者用手挽起道:“我岂有安心不救之理?快取水来。”那八戒飞星去驿中,取了行李马匹,将紫金钵盂取出,盛水半盂,递与行者。行者接水在手,念动真言,望那虎劈头一口喷上,退了妖术,解了虎气。

长老现了原身,定性睁睛,才认得是行者,一把搀住道:“悟空!你从那里来也?”沙僧侍立左右,把那请行者降妖精,救公主,解虎气,并回朝上项事,备陈了一遍。(2)三藏谢之不尽道:“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行者笑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国王闻此言,又劝谢了他四众,整治素筵,大开东阁。他师徒受了皇恩,辞王西去。国王又率多官远送。

( 1 )下列对上面两个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称吴承恩的《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B: “行者笑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俏皮地表达了对唐僧的讽刺埋怨之意,显得既戏谑又诙谐风趣。
C: “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最能体现孙悟空身回花果山到了水帘洞,心仍牵挂唐僧的心理
D: 划线(1)可以看出悟空爱捉弄人的特点。划线(2)表达了他此时对之前误解悟空很后悔,很内疚。表现出了他知错就改的特点。
( 2 )A段情节对悟空和八戒的关系发展有何作用?沙僧在B段情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会放弃高高在上/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你要问我为什么/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生命/那,就是我的答案/如果我是一支河流/我会放弃奔流到海/我选择化为甘泉流入麦田/你要问我为什么/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那,就是我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每个选择答案都不一样。

这是著名诗人汪国真的《选择》。请以“一次 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后再作文;②诗歌以外文体自定;③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陪回忆散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