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晁盖等人投奔梁山,王伦拒绝他们入伙,后来火并王伦的是( ) A: 吴用 B: 武松 C: 李逵 D: 林冲 |
2、 | 下面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们的吃法很文雅 , 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 B: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C: 在有钱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 , 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D: 我的父亲好像不安起来……他的脸色十分煞白 , 两只眼睛也跟寻常不一样。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吊唁/艳丽 扁舟/偏旁 救济/人才济济B: 穷匮/馈赠 奴婢/裨益 讪笑/苫蔽成丘 C: 泥泞/宁可 惆怅/绸缪 零落/瘦骨嶙峋 D: 踉跄/酝酿 遒劲/虬须 缉毒/无稽之谈 |
4、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餐桌上,他把昨天看到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B: 元宵夜,在公园赏灯的人摩肩接踵 , 节日氛围十分浓厚。 C: 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厅里,各省劳模正襟危坐地等待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D: 爷爷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 |
5、 | 找出未用典故的一项( ) A: 燕然未勒归无计 B: 闲来垂钓碧溪上 C: 忽复乘舟梦日边 D: 将军白发征夫泪 |
6、 | 对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语言描写) B: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动作描写) C: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语言描写) D: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景物描写) |
7、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 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 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
8、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电影《战狼Ⅱ》,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一致好评。 B: 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殚精竭虑。 C: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到了极点。 D: 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 |
9、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青少年做人要堂堂正正,坦荡如砥 , 浑身充斥着正能量。B: 天德湖公园里人们济济一堂 , 享受自然生态,挥洒运动热情。 C: 为了有个美好的将来,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 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是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听作家讲述优雅的汉语,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
10、 | 下列作家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 B: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诗歌 C: 《论语》——孔子——儒家经典 D: 《世说新语》——刘义庆——志人小说 |
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完成问题。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 1 )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 )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 )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 |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①悉如外人________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 ③子之哭也________ ④何为不去也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 3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⑪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⑫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 1 )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2 )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 3 )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 )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5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七十二个存折
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骆父瘦,腿长,更显瘦,杆子似的。我见骆父三次, 骆父不爱说话,爱运动,日日带着干粮上路,奔波在满山遍野,把力气和脂肪全通过汗水,洒在路上。
骆父年轻时在石灰厂做工,双肺吃足尘灰,年纪轻轻,落下慢性支气管炎,未及中年,已同老人一样虚弱,气力不足;生产队劳动,评工分,别人家十分,他要打八折,因为身子虚弱嘛。
都以为他寿数长不了,是阎罗王随时要叫走的样子。却一路蹒跚,踉踉跄跄,挺到八十四,全村人当稀奇讲,织出各种故事。故事配角是朋友,讲他手眼通天,花钱收买了阎王爷。
朋友实是普通人,理工男,嘴笨性平,通人的功夫都不及格,谈何通天?只是做事钻,下海早,挣到钱。朋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摇身成一个做八辈子梦都想不到的大款。却从不款待自己,标准的五好男人。唯一款待的是病父,把他当虾一样呵着养。
骆父的寿命一半是儿子花钱保出来的,一半是他自己用脚走出来的。医生建议:肺不好,用脚呼吸。他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绝不待在家里,从不懈怠,也得到好报。生命在于运动,骆父是顶好的例子。
但病肺终归不饶他,不时向他报警,二零一六年终因肺衰竭,撒手人寰。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这样一对肺能活到这年纪,是奇迹。奇迹是儿子的孝心和父亲的双脚联袂打造的。
骆父还创下另一奇迹。
整理遗物中,朋友发现父亲房间里,那张他小时候曾做过作业的小书桌,有一只抽屉牢牢锁着:一把明锁,一把暗锁,双保险。
父亲是突然跌倒,然后在多家医院辗转、深度昏迷半年之久走的,没有临终交代,没有遗嘱,儿子不知道“重兵把守”的抽屉里藏着什么宝贝。当然要打开,兴许里面就有遗嘱。四方找,找不到钥匙,只好找刀钳帮忙。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蓝;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数一数,总共七十二本(张),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整数,累计八十三万多。
朋友讲,些存折摞起来要排成两列,否则要坍倒;他瘫坐在父亲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好像每一本存折都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书。存折有的已经存放二十多年,变色,发霉,房间也已经空落半年之久,在夏天的高温里,不可避免,散发着一种酸腐味。但朋友讲,这是他闻过的最好闻一种味道,一年多来,他坚持每周末回去,都要去父亲房间坐一坐,重温这个味道,好像是上瘾了。
我曾陪朋友去他父亲日日行走的路线去走过一趟,走得饥肠辘辘,看见一家野菜馆,便去就餐。当地有一种土制红薯烧酒,出名的,自然要尝一尝。菜端上桌,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出泪,捂着脸出门,不回来。我付掉钱,追上去,什么都不讲,忍着饥,默默陪他走。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走在这路上,就觉得没脸吃。
以一荤一素一碗饭,最节省的三十元一餐计,一年是一万多,二十多年是将近三十万。八十多万其实就是这么节约出来的。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总是知道的,只是苦出身,舍不得。我想也是,我母亲也是这样的,据说我给她的钱大多存在银行里,密码是我儿子的生日。我让她花掉,她总是讲,我少花一块,你可以少挣一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只知道,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
( 1 )“七十二个存折”题目有什么好处?①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蓝;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菜热腾腾端上桌,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出泪,捂着脸出门,不回来。
( 4 )第七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时下的各种电子游戏?大家认识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短文表明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1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