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A: 钱老师在授课中并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动作来传授知识。 B: 他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用无悔青春书写人民警察的风采。 C: 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天伦之乐。 D: 先生讲课时,他就在一旁正襟危坐,静静地听着。 |
2、 | 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我校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B)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C)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素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D)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A: AB: B C: C D: D |
3、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新词语,有些被时光的河流所冲刷,有些则 下来, 与生动了平稳的 ,更能贴合新时代的观念与行动方式。 A: 沉淀 丰富 语言之湖 B: 沉淀 复杂 语言之山 C: 沉默 丰富 语言之山 D: 沉默 复杂 语言之湖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涯,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泄千里。B: 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的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里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心中缈小而卑微的生命,以他朴实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着火(zhuò) 诡谲(jué) 咆哮(páo) 靳尚(jìn) B: 立侍(shì) 鞠躬(jū) 迸射(bèng) 鞳鞳(tà) C: 三闾(lǘ) 瘦削(xiāo) 国殇(shāng) 婵娟(chán) D: 焚烧(fén) 颈上(jǐng) 稽首(jī) 商於(yú) |
6、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骤然(zhòu) 海浪翻动 扯断(chě) B: 窗棂(línɡ) 汽笛长呜 抖动(dǒu) C: 风筝(zhēnɡ) 大声叫喊 缀满(zhuì) D: 车厢(xiānɡ) 挥动手臂 绷紧(běnɡ) |
7、 | 下面对文学名著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B: 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三大名人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C: 《西游记》中,唐僧在五行山下收孙悟空,在流沙河收猪八戒,路经高老庄收沙僧为徒。从此,师徒四人开始了西天取经的漫漫旅程。 D: 《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
8、 |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通过开展校园防火消防演练,让同学们的安全意识更强了。B: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地改进。 C: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D: 为了避免体育活动时间里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体育老师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
9、 | 下列甸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 B: 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C: 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D: 海燕能否战胜暴风雨,关键在于它有着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的先驱者的精神。 |
10、 |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B: 教练员正确的指挥,是决定这场球赛胜败的关键。 C: 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 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
钟山①即事②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所谓三峡,此其一(西陵峡)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①沿溯阻绝(________) ②属引凄异(________) ③常闻峡中水疾(________) ④弥习弥佳(________) ( 2 )翻译下列语句。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3 )(甲)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现了三峡水流怎样的特点?照应了(乙)文中哪句话?( 4 )(甲)(乙)在内容上有何异同点? |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________……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颂。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 1 )①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②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 2 )第④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________的观点。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 1 )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①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
②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
③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________
( 3 )说说第⑤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