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山东省青州市第一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张老师很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 , 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B: 登上南山,开县新城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C: 周笔畅童年照片曝光,其姿势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D: 季羡林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2、

选出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树人学校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的同学们,在少先大队部社会实践部的组织带领下,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向我看齐”的宣传活动。

A: 句子的主语是“树人学校”。
B: 句子的谓语是“参与”。
C: “组织带领”是并列短语。
D: “宣传活动”是偏正短语。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晓东对前来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做客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C: 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D: 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脚,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把语法讲得惟妙惟肖 , 让同学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B: 奶奶刚才还有说有笑,突然收敛起笑容,我们一脸茫然,不知哪儿冒犯了她。
C: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 , 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
D: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 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 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一“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
B: 《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挤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C: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
D: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虑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7、下列有关《水浒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今日林教头护我做山寨之主,吴学究做军师,B同掌兵权,林教头等共管山寨。汝等众人,各依旧职,管领山前山后事务,守备寨删滩头,休教有失。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再叫收拾两边房屋,安顿了阮家老小,便教取出打劫得的C---金珠宝贝,并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就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庆贺重新聚义。

A是 (人物) B是 (人物) C是


A: 晁盖 公孙胜 生辰纲
B: 晁盖 刘唐 生辰纲
C: 宋江 柴进 祝家庄
D: 宋江 朱武 祝家庄
8、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有对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由衷敬意,有对范爱农的永久恨意,有对阿长的深切感激和怀念。
B: 《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C: 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 《西游记》中,“大闹天宫”表现了孙悟空敢作敢当、不畏强权的精神;“三打白骨精”让我们看到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悟空;“三借芭蕉扇”则表现了孙悟空的有勇有谋、藐视权贵。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中,“济南”“秀气”分别是名词、动词。
B: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题目。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散文集,《五猖会》是其中一篇文章。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10、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幸。”
B: 一位同学在邀请老师来家中做客时说:“下个周末,我和父母一定在府上恭候您大驾。”
C: 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十分乐意。
D: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②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 1 )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________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 2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 3 )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时,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法推辞。
B: 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性得到尊重时

唐剑锋

①人性是什么?有人说,人性是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有人说,人性是人的天然属性,不可能先天带来,却可以后天塑造。对于人性,我们中国人一向认为:“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甚至认为:“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习相远。

②对于人性,西方人的看法与我们相近,在西方人眼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生活在世上,不仅要吃饭、穿衣、工作、生存,也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原本无可厚非。其实,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之需,是近乎人情的人性,更是现实的人性。

③人性得到尊重时,人才能良心发现,并使良心上升为道德。而对道德的形成、涵养却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孔子眼里的道德,那是充分尊重人性,只有人性得到尊重的道德,才能靠得住、行得通,而这样的道德才会走稳、走远。

④怎样才是尊重人性呢?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土豪,有钱也任性。他在外面做了善事,不收报酬。回来后遭到孔子一顿骂:“混账!你无端抬高了道德的门槛,把贫穷的善人阻拦在行善的门外。此前贫穷者在行善时,因为获得酬赏而弥补了经济损失,所以他们会善行不倦。现在被你一搅和,行善的门槛提高到了只能付出而一无所获,这让贫穷者还如何做得起善事呢?”在孔子眼里,道德的门槛过高,很多人就会迈不过去;行善而有所获,人们才会尊崇道德,弘扬道德。

⑤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农夫,农夫把牛送给他作为救命之酬。子路牵牛而归,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子路这娃懂事,此后人人都愿意效仿他做好事。长此以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空喊的道德有何用?只有落到实处的道德才有用,才可信可行。做好事不吃亏,才会跌倒了有人扶,才会遇难了有人伸手,才会有了困难有人帮忙。谁也不会因为做好事“流血又流泪”,谁也不会因为行善事而吃亏、有后顾之忧。

⑥三年前,韩寒去台湾,把钱包丢了,很快就找回来了。然后蒋方舟去台湾,也把钱包丢了,很快也找回来了。又不久,一名杭州男子去台湾,也丢了钱包,这次没找回来,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他回到杭州时,发现钱包已经寄回来了。起初大家感叹台湾人道德水平高。然后发现,台湾地区民法规定,捡到丢失物品之后,六个月内有人认领的,拾得人应将物品归还,但可向失主索取物品价值十分之一的报酬。在台湾,做好事得报酬,天经地义。

⑦好事不白做,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也是对做好事人的一种回报、一种认可。不是因为做好事拿了回报,就不高尚,恰恰因为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才更应该不能让他们白做好事,白当无名英雄。只有让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的人,名正言顺有回报,人们才愿意效仿,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空喊口号。这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从而近君子远小人,做君子不做小人

(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认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B: 生活在世上的我们,不仅要解决吃饭、穿衣等生存问题,还要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人性最基本的需求
C: 子贡在外做了善事不收报酬,是因为他觉得人性得到尊重时,人才能良心发现,并使良心上升为道德。
D: 作者认为,做好事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 2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说理透彻,有理有据,语言简洁精炼,有独特的个人见解。
B: 第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几个人在台湾丢失钱包的遭遇,阐述了“做好事得报酬,天经地义”的观点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性应得到怎样的尊重。运用论证方法论述了人性应得到怎样的尊重,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D: 作者在文中呼吁:要让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的人,名正言顺有回报
( 3 )有人认为做好事就不应该追求回报,而作者却倡导做好事应该得到回报和认可。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 1 )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 2 )“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______________

( 3 )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线词共同的表达效果。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 4 )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四、写作(分值:60分)
假如真的可以跨越时空,诸葛亮和傅雷相遇,陶渊明和鲁迅相逢,李白与苏轼共饮,杜甫范仲淹同行……那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请以“跨越时空的 ”为题,补全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时已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