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江门市会城创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然(àn) 酒(zhōnɡ) 呜(yàn)
B: 停(bó) 忪(xīnɡ) 打(hān)
C: 粑(zī) 竹(ɡāo) 回(sù)
D: 咒(zǔ) 阴(mái) 泪(k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大厅广众 瞬息万变 无精打采 月明风轻
B: 张惶失措 诲人不倦 转弯抹脚 重峦叠嶂
C: 情郁于衷 黯然失色 穷困潦倒 名付其实
D: 娓娓动听 锐不可当 得天独厚 祸不单行
3、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bì) 丁(mǎo) 驿路(yì) 陡(qiào)
B: 打(gǒng) 拖(tā) 走(niǎn) 恩(huì)
C: 草(shuài) 扭(biè) 商(zhuó) 孙(zēng)
D: 家(rǔ) 修(rùn) 相(chèn) 约(qì)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星星变奏曲》开头以“如果……”这样的假设句式引领诗行,用诘问宣泄着诗人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期盼。
B: 《雨说》一诗是诗人用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C: 《敬业与乐业》一文,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D: 《致女儿的信》一文中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爱情、事业、心灵的追念三种不同的东西。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构思新颖,匠心独运 , 情节起伏跌宕,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B: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 王老师义正词严地批评了迟到的同学。
D: 桂林的奇山胜景,巧夺天工 , 吸引着无数游客去观赏。
6、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
B: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
D: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 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D: 未若柳絮因风起。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量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B: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C: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幅闷闷不乐的样子。
9、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罄 无精打采 儒雅 励精图治
B: 伦理 刻不容缓 急燥 一筹莫展
C: 筹划 巧妙绝仑 阴晦 陈规陋习
D: 恻隐 闻名遐迩 云霄 涣然一新
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这里指谏书。
B: 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 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 2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的意思是:

( 3 )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把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诗味浓郁醇厚。 ( )

B.“可怜白发生!”一句在前面句子的反衬下显得力量十足,对朝廷寄予殷切的期望,坚信必有一日能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

D.《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基于矢志收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关山若飞(________)

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③策勋十二(________)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3 )选文画线部分简略地描写了战争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 4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品质?
( 5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也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五颜六色”“南征北战”等,请你再举出两个用了互文手法的成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③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④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⑤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多幸福的一个世界!

⑥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⑦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⑧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⑨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⑩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⑪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⑫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 1 )本文写景以________为序;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有:(河堤)——(从河堤往下看)——________——(村庄在田野尽头)。
( 2 )说说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吞”字的含义。
( 3 )文章第⑦⑧段写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记叙顺序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 4 )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 5 )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
B: 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
C: 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D: 有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目 送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②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③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④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⑤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⑥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⑦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⑨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⑩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⑾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⑿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B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1 )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 2 )第②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 3 )按要求对AB两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①从A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
②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B句。

( 4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作文一:快乐来自成功、梦想、坚持……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过这些快乐吧!正是因为享受成功,胸怀梦想,执著坚持……你的快乐才那么真切,那么难忘,那么令人回味无穷。请将题目“快乐,来自于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请以“心灵的珍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字数在600字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〆独家记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