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呼伦贝尔大草原河湖众多,水流络绎不绝 , 牛羊隐没于丰茂的水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B: 美国不断自我膨胀的贸易政策,有可能使全球一体化市场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 C: 对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制裁,欧洲主要国家采取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立场。 D: 阔别六十载,一行人风餐夜宿,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梦魂梦绕的故乡。 |
2、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B: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双喜、闰土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C: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而成的,共33篇。 D: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间的历史。 |
3、 | 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至死不懈 气冲斗牛B: 妇孺皆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C: 目不窥园 锋芒必露 深恶痛绝 不以为然 D: 元元穷年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马革裹尸 |
4、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娉(pīng)婷 亵(xiè)渎 相得益彰(zhàng) 矫揉(róu)造作 B: 劫掠(luè) 妖娆(ráo) 自吹自擂(léi) 强聒(guō)不舍 C: 宽宥(yòu) 冠冕(miǎn) 间(jiān)不容发 自惭形秽(suì) D: 瞥(piē)见 丰润(rùn) 不言而喻(yù) 絮(xù)絮叨叨 |
5、 | 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勇 芫湖 直取 摧枯拉朽 B: 督战 突破 横渡 风平浪静 C: 拒绝 溃退 泄气 锐不可当 D: 要塞 顽强 封锁 万船齐发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发表文件要取消择校,加强学生的公平竞争。然而莫衷一是 , 迄今尚无定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社会各界的反响也愈来愈大。B: 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一直坚强的人敞开的,意志坚强、执着冷静是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C: 伟大的托尔斯泰留存了下来,并将流传千古,这就是为什么说,他没有离开,但是,那位善良的朋友,他的温情和耐心,无处不在的谦逊,却永远地离开了。 D: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优雅 , 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 |
7、 |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对陌生生命的不了解,差点儿把她给浇死了、晒死了。 ②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我把她重新栽种了。 ③翠绿欲滴的叶肉,边缘两侧一排整齐的小刺,中间的小芽伸得笔挺,仿若要挣脱周围老叶的呵护。 ④后来不理不问,反而生长得更好。 ⑤我无意中在阳台发现了一颗被人遗弃的不知名的小草,那残存的一抔泥土维系着她弱小的生命。 A: ⑤②①④③B: ⑤①②④③ C: ①④⑤②③ D: ⑤③①②④ |
8、 | 给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A: 类别 B: 类推 C: 道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 ( 2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A: 比试 B: 比较 C: 靠近 |
9、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原野,花儿盛放,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李花,好一派红装素裹的景象。 B: 但是今晚来听讲的,也只有几个学生!而且他们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还不是借此出来看看夜市罢了! C: 王维是个诗人,又是位画家,他的作品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诗画的配合相得益彰 , 堪称世间一绝。 D: 他的引证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他没有搞懂所引文章的基本主张,只不过断章取义地加以引用罢了。 |
10、 |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B: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C: 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腿,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D: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古诗词欣赏。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 1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3 )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
阅读《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回答下面问题。 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臣过于淄③上,有土偶人与桃梗④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⑤子以为人,至八月,降雨下,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⑥之国,譬若虎口,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①止者千数而弗听 ②固不敢言人事也 ③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④孟尝君乃止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如何记住乡愁
燕海鸣
时下,“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大规模推行城镇化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村肌理,如何传承民间的记忆,对于规划者和普通人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最近另一句流行语“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更可以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
无论是“记得住乡愁”还是“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只不过,前者指向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指向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家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
乡愁和怀旧诉说的是同一件事,在英文表达中可以明确体现出来。英文单词Nostalgia是乡愁、怀旧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构成,nostos对应“家乡”,而algia对应“怀念”。但希腊语的词根并不意味源自希腊。实际上,这个词是瑞士的医生侯佛(Hofer)在其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必须通过医学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认识并非毫无缘由,当时欧洲大陆大小战争很多,许多士兵由于思念家乡,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对抗敌人,大大影响战斗力。因此,这种乡愁病,成为医生们研究的对象。
300多年过去,乡愁早已不是一种病,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也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更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上。撰写《怀旧的未来》一书的俄裔美籍学者博伊姆(Boym)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导致人们越发怀念过往的慢节奏生活,以及越发怀念并需要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变动和断裂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已经更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本源所在:乡愁、怀旧行为本身不是疾病,导致人们乡愁、怀旧的大环境,才是需要思索的对象。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太过描述都市水泥森林的繁华,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原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声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去哪儿了”能够迅速引发社会的共鸣。
虽然这种乡愁、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对这种力量使用过度,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按照博伊姆的分类,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者认为旧的时代好于当下,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种类型的人走到极端,便是要对已经因种种原因废弃或消失的古迹进行复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以崇古为名大肆修建仿古建筑的例证,但是,“乡愁”不是这样记住的。
反思型的怀旧听起来理性一些,这类人更强调对旧的“怀”,不追求回到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怀念过去的徘徊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型怀旧走到极致,便是对历史的滥用,使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失落和挫败感。这类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将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视为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索要的是将时间停止,将时间凝固。
“记得住乡愁”,犹如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大潮中,未来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往,人们才会为乡所愁。从这个角度而言,“记得住乡愁”存在着语病。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我们要留住的不是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而是积极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美好。
所谓“时间去哪儿了”更是如此,时间既无法回溯,也无法停驻。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但是,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种浪漫的忧伤便不再美丽。适应变化是人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就如博伊姆所说:“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与其说是对于进步缺乏适应,不如说是‘对于成年人生活的某种不适应’。”
(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4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