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臧克家,他在文中高度赞扬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 B: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重五”。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舟、插茱萸的习俗。 C: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D: 长篇小说《骆驼样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
2、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燥热(zào) 吹嘘(xū) 沥青(lì) B: 炽热(chì) 搅动(jiǎo) 骤雨(zhòu) C: 猝至(cù) 镭盐(léi) 彼此(bǐ) D: 窒息(zhì) 酸渍(zè) 咽喉(yān)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故乡》《社戏》等。 C: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庄子》《孟子》。 D: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叱骂 南腔北调 茫然失神 鸡犬不宁B: 俏皮 挑拨是非 骇人听闻 大声急呼 C: 制服 寄人篱下 无所事事 死乞白籁 D: 箫条 顽固不化 懵懵懂懂 喋喋不休 |
5、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 。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 ②④⑤①⑥③ B: ①③⑤⑥②④ C: ②⑤⑥③④① D: ③⑤②①④⑥ |
6、 |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________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________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A: 结尾处“谢谢你,再见”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 B: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 文中横线上可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不管”“都”。 D: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7、 | 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 ) A: 徐志摩 B: 闻一多 C: 冯至 D: 李金发 |
8、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B: 春天到了,凤凰广场上桃花啊、杏花啊、梨花啊,都开满了枝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赏。 C: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 D: 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 |
9、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神舟六号”成功返回的消息传来,广漠的中华大地一片欢腾。B: 张强同学打电话对妈妈说:“妈妈,我有事要与您商量,晚上请您在家里恭候。” C: 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D: 世界经济的情况变了,如果仍用老方法去解决金融危机无异于刻舟求剑。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勋(xūn) 含蓄(xù) 调羹(ɡēnɡ) 鲜为人知(xiǎn)B: 选聘(pìng) 筹划(chóu) 赫(shè)然 兀兀穷年(wù) C: 彷徨(pánɡ) 署名(shǔ) 绞肉(jiǎo) 深恶痛绝(è) D: 涉猎(shè) 通宵(xiāo) 澎湃(bài) 迥乎不同(jiǒnɡ) |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泊旅望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释】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 1 )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 )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行本每以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隋文帝登基,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始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盖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令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 (选自《隋书·刘行本传》,有删改) (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虽衣食乏绝________ ②此人素清________ ③上敛容谢之________ ④此吏故违________ ( 2 )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今 肇 乃 敢 重 其 教 令 轻 忽 宪 章 亏 法 取 威 非 人 臣 之 礼。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 ②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 ( 4 )结合选文内容,概述刘行本是一个怎样的人? |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①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雪夜
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门口。
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 1 )根据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形式,请概括本小说的故事情节。( 2 )赏析下面语句。①下面的画线句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②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 3 )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答两点即可)(注意:任选一个题目,按要求完成作文。)
题目一:我做主
题目二:请以“写给 的信”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据此写作。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