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江苏省天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关于《骆驼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B: 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 作品围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D: 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

读课文《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弗朗士毕竟是小孩子,思想波动大,反映他天真纯洁的性格。
B: 小弗朗士善于察言观色,感觉敏锐,放映了他活泼机灵的性格。
C: 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反映他有朴素的爱国情感。
D: 小弗朗士在同学、老师、镇上人的影响下,转变了认识,反映他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3、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锋芒必露    可歌可泣    警报迭起    迥乎不同
B: 大庭广众    心有灵犀    千均重负    海市蜃楼
C: 忧心忡忡    跚跚来迟    历尽心血    仙露琼浆
D: 惊涛澎湃    不以为然    天涯海角    鞠躬尽瘁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中的“下”“上”是名词;“他登上了山顶,然后又慢慢地走下来”中的“上”“下”是动词。
B: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中“大”“小”“新”“浓”“淡”都是形容词。
C: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褒或贬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是褒义词;“贪生怕死”“见利忘义”是贬义词。
D: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的“善”“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都是反义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次次自然灾害的__△__考验,__△__了人的人民本色,__△__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在__△__着一个深刻道理: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在风险挑战中不断__△__ “中国梦”的新高度。


A: 严酷 验证 磨炼 诠释 到达
B: 严格 证实 锻炼 阐明 腾达
C: 严重 证明 磨砺 阐述 进达
D: 严峻 见证 砥砺 阐释 抵达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骨骼 撺掇 凋零 风雪载途
B: 静穆 雾霭 严峻 草长鹰飞
C: 翩然 蔓延 萌发 人情事故
D: 装置 迁徒 踪迹 夜幕降临
7、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氤(wēn) 视(qí) 解(pāo) 腾(zhē)
B: 定(jiàn) 乳(bǔ) 涩(huì) 然(qiāo)
C: 昂(xuān) 中(shū) 笨(zhuō) 案(dàng)
D: 形(qī) 色(zhě) 头(xián ) 逻(ji)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
B: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C: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
D: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作者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人物传记主要是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
9、

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新版课标推荐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涵盖了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人文、科普读物。
B: 我们缅怀胡乔木同志光辉奋斗的一生,就是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C: 美食片做成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上的中国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
D: 人行道的一次搀扶,朋友间的一份鼓励,对手间的一丝宽容……这件件微薄的善举,让我内心感到由衷的温暖。
10、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地势高,能见度也特别高,远近景物历历在目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经过14年的建设,黄河风情线独具特色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D: “兰州玫瑰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特别是开幕那天,游人鳞次栉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使 至 塞 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1 )诗歌中表明诗人轻车简从以及前往慰问戍边将士之地的词语分别是

(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景象。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揠:拔。③芒芒:疲倦。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识物性/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B: 百里为期/为人谋而不忠乎?
C: 今日病矣/吾日三省吾身
D: 不可谓已至/谓其人曰
( 2 )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 3 )选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口罩里的防疫史

王君平

①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口罩成了紧俏品。前段时间,中国石化官方微博这样发声,寻求下游口罩生产合作信息。熔喷布是口罩的“心脏层”。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张流波介绍,薄薄的医用外科口罩一般分三层,外层阻水,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近口鼻的内层吸湿:中层过滤。

②古代口罩跟卫生关系不大,现代口罩起源于细菌发现。此前,外科医生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消毒手术器械,但还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以减少病人伤口感染几率。此举果然有效。这也就成为了近代医学史上第一款医用口罩。

③口罩从医院走入寻常百姓家,则是伴随史上“西班牙流感”而来的。1918年3月至1919年底,全世界5亿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

④在中国,口罩防疫始于哈尔滨鼠疫。1910年,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式口罩”。这种口罩将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下尾分别缚结于脑后。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成为当时东北人民抵御疫情的必备法宝。“伍式口罩”物美价廉,在鼠疫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百姓的生命。

⑤随着雾霾问题受到重视,PM2.5口罩成为热门商品,口罩滤片中间加入了活性炭,深度净化粉尘,进一步提高口罩的安全性。

⑥口罩样式在不断进化,过滤材料却一直是纱布。直到上世纪60年代,无纺布的诞生为口罩带来了“史诗级”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类工种健康条例和标准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口罩也因其制作标准和功能用途逐步细分为: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⑦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医用口罩主要分为3种:防护级别最高的“医用防护口罩”(KN95),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的污染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以上。手术室等有创操作环境常用的“医用外科口罩”,是手术室等有体液、血液飞溅风险环境常用的医用口罩,可阻隔血液、体液穿过口罩污染佩戴者,同时对细菌的过滤效率有70%以上。普通级别“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不要求对血液具有阻隔作用,也没有密合性要求,因此仅用于普通医疗环境佩戴使用。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有删改)

( 1 )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简要概括“口罩”的发展史。
( 2 )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种只罩将外科纱布剪成3尺长,每条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棉花,再将纱布的每端剪成两条,使之成为两层状的纱布绷带。用时以中间有棉花处掩遮口鼻,两端的上、下尾分别缚结于脑后。

( 3 )简要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4 )下面这则材料是从文章中摘取出来的,若将其放回原处,你认为放置在哪个段落合适呢?为什么?

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A)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地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B)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某某年某月某日。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 1 )请从“王老汉”的角度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 2 )小说中A,B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 3 )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 4 )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我与

在“演讲”、“书法”、“朗读”、“写作”四项中选出一项填在横线上,组成一道作文题。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注意写出所选文体的特点;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保持卷面整洁;④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幸福太奢侈”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