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咏雪》) ②奋(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B: ①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C: ①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书信)。”(《曹刿论战》) D: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陋室铭》) ②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上网的诱惑令现在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上网消费又使网民们心痛不己。 B: 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C: 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D: 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3、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B: 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C: 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 D: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
4、 | 下列选项中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 A: 《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等。 B: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国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园丁集》《飞鸟集》。 C: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D: 《女娲造人》作者袁珂,童话家。著有《中国古代童话》《山海经校注》等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B: 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 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 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
6、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B: 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 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 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
7、 |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 人恒过 过:过失,过错。B: 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 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
8、 |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垂髫”指童年,“玉兔”和“婵娟”是月亮的别称,“芙蕖”是菊花的别名。B: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 C: 《威尼斯商人》是法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悲剧。波澜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D: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记”类作品,其作者分别是柳宗元、范仲淹,两位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9、 | 对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 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表示特定称谓)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表示直接引用) D: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表示突出强调) |
10、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相互听到。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②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花坛。 ②真珠:珍珠。 ③欹(qī):倾斜。 ( 1 )上阙词人从多个角度描写秋夜景象,请从任何一角度举例简要分析。( 2 )本词下阙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的愁绪表现在那些地方。 |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答题。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人不堪其忧( ) ③饭疏食饮水( )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4 )《论语》十二章中第一、二、四章都说到了学习方面的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请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学习方面的事例,谈谈你的经验或者教训。 |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 1 )阅读文章,补足思维导图。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两千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 1 )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第一次特别对待:________;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 2 )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按要求作文。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存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个字;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