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丰润(rùn) 绿潮(cháo) 翅翼(yì) 吹熄(xī) B: 忧戚(qī) 凝望(níng) 枉然(wǎng) 祖籍(jí) C: 红晕(yūn) 坦荡(tǎn) 勃发(bó) 飞奔(bēn) D: 沉醉(zuì) 飘逸(yì) 摇曳(yè) 咏赞(zàn) |
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B: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将现实主义和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C: “歼-15”飞机是我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能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该机装载两台大功率发动机,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 “嗯,你不用管我,我相信你。”妈妈走到地图面前,眯着眼睛看,一只手搂在比她高一个半头的靖靖的肩上,我们家靖靖想考哪里啊?指给妈妈看看。” |
3、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前仆后继 千秋功业 怡然自得 才殊学浅 B: 深居减出 龙盘虎踞 痛心疾首 兵荒马乱 C: 金碧辉煌 求神拜佛 绫罗绸缎 残园断壁 D: 眼花缭乱 荡然无存 充耳不闻 舍身求法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靡(mǐ) 卷帙(zhì)浩繁B: 褒(bāo) 贬不一挑衅 (xìn) C: 懵(měnɡ) 懂惟妙惟肖(xiào) D: 粗犷(kuànɡ) 神采弈弈(yì) |
5、 |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语句,最恰当的是( ) B: ①小院被点缀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②甜瓤赛蜜 C: ①把小院衬托得冷冷清清、十分寂静②瓤甜如蜜 D: ①把小院点缀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②瓤甜如蜜 |
6、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②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 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③从这一刻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宣告 。 A: 如果 即使 焦躁 破灭B: 虽然 但是 燥热 破灭 C: 如果 即使 焦躁 终结 D: 虽然 但是 燥热 终结 |
7、 | 对《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心思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自己勤奋自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问,刻苦自学,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B: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C: 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与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并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期望与勉励。 D: 作者以自己学有所成亲身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程度,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并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除了对粽子的南北咸甜之争外,我们也不要忘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的节日。 B: 为避免“问题厕所”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维护西湖景区的良好形象,杭州市相关部门对所辖公厕进行了全面排查。 C: 互相借耳机可能会造成耳内感染甚至其他疾病,这是因为用久了的耳机会有很多灰尘、耳屎以及耳内细菌导致的。 D: 中国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团队赢得了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改写了以往只有美国和加拿大选手称霸。 |
9、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冬天的北方寒风凛冽,大雪肆虐,一出门,我蓦地打了个寒颤,心想:“这时候,若能在温暖的屋子里,该是多么惬意啊!”只有红梅,不惧严寒,开放出殷红的花朵,在风雪中傲然挺立。 A: lì mò xià yānB: lì mù qiè yīn C: liè mò qiè yān D: liè mù xià yīn |
10、 | 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 ) A: 《史记》 B: 《论语》 C: 《庄子》 D: 《老子》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 2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请说说你的理解。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永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 )【品心情】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 )【赏美景】根据语境,完成对话。 男同学:文章运用①________的描写顺序,描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 女同学:是的,文章借醉翁亭的由来,表达②________之情。 ( 3 )【悟心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完成阅读任务。【链接材料1】夫亭台废兴乃物理①之常,奚足深憳②?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哪者何限?第③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④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然公以道德师表一世,故人乐诵其文。不然,文虽工未必能久传也。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注】①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②憳:心不安宁。③第:只是,只。④幼卿:指李幼卿,唐大历六年任滁州刺史。⑤黼黻(fǔ fú):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此处用作动词,意思是美化。 【链接材料2】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疑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欧阳修传》) ①下面选项中划线词与【链接材料1】中“自非欧阳公之文”的“自”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郦道元《三峡》) B.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C.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D.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②依据文章和链接材料,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③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说说欧阳修的政治主张,并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过程。 |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
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街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渠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满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权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接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 1 )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动不动,直到另只回来,然后轻轻儿声叽叭,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 4 )“年复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哺,又渐渐消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 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 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 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①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②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 4 )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5 )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向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真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2)不少于600字。(3) 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