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鄙夷(bǐ) 伫立(chù) 潜心贯注(qián) B: 气氛(fēn) 霎时(shà) 惟妙惟肖(xiào) C: 屏息(bǐng) 炽痛(chì) 风雪载途(zài) D: 默契(qì) 殷红(yān) 随声附和(hè) |
2、 | 选出对下列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五猖会》的最后一句,句中所背的书是《鉴略》。 B: 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祥子这个人物命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一一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C: 《格列佛游记》第四卷,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其中的人叫“慧骃”,兽叫“耶胡”。 D: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
3、 |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投身革命/即为家 B: 血雨腥风/应有涯 C: 取义/成仁/今日/事 D: 人间遍种/自由/花 |
4、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B: ②⑤③①④ C: ①③④⑤② D: ①②⑤④③ |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急刹车,大巴车戛然而止 , 乘客们惊出一身冷汗。 B: 一周的旅行结束了,沿途风景浮光掠影 ,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C: 一个怀有梦想,努力向上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 D: 老师就像是妙手回春的园丁,辛勤耕耘,要把我们培养成祖国的栋梁。 |
6、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辨 赈灾 多娇 张灯结采B: 侍候 治学 劈手 再接再厉 C: 书籍 贮立 日幕 悬梁刺股 D: 遮蔽 姿意 蒲包 无缘无故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 一个城市居民的良好素养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D: 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却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
8、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 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 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 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
9、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 ④②⑤③① B: ③①④②⑤ C: ①③⑤④② D: ①⑤③④② |
10、 | 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 莫可名状B: 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
阅读《为学》,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子何恃而往! 恃:________ ②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3 )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4 )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回答问题。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毫无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句中的“探”字用得好,请赏析其好在哪里。( 4 )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揭示本文主旨?在你的生活中你曾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材料一】
(央视新闻 4月26日)今天,一到三年级小朋友正式开学啦!一大早,养正小学一组可爱的照片在家长群中刷屏:小朋友们戴着可爱的“一米帽”,开开心心上学去。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联系上养正小学副校长洪峰,洪校长笑着解释说:“这确实是我们的创意,用我们的提倡的话来说就是:头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上午,小朋友们戴着“一米帽”都很谨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离注意距离!”洪校长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一米的距离,在佩戴体验的同时牢记“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围绕“一米帽”学校还开展了防疫知识问答、介绍我和一米帽的故事,评选最喜爱的一米帽,以及说唱一米帽防疫拍手歌等等,旨在通过活动体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材料二】
保持距离,是时下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讲究。即便没有病毒肆虐,在公众场合也应适当保持距离。比如,银行取钱、机关办事、车站买票等,举凡需要排队,尤其一凑近就有探取他人隐私之嫌的场合,都应疏密有度、有条不紊。
有个著名的美学原理叫“距离产生美”。一幅名画,两三米外欣赏妙不可言,硬贴近看,就是五颜六色和一堆麻点。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保持适当距离,会欣赏到对方的种种优点;走得太近,则会发现一堆毛病。更何况,每个人都需要私密空间,都有不想让人知道的大事小情。朋友之间,如果不分你我,看似亲密,其实脆弱,很可能因“越界"出现问题。反倒是一些始终保持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关系的朋友,能友谊长存。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选自陈鲁明《请保持距离》,《北京日报》2020年4月28日)
【材料三】
《清平乐》背后的宋人生活情趣 张九龙
在历朝历代的官帽中,大概没有比宋代更博人眼球的。电视剧《清平乐》里,官员上朝时所佩戴的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
关于其来历,有种绘声绘色的说法。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手下有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兄弟们也个个加官晋爵。不过,这些平时随便惯了的兄弟,没从过去的角色中迅速转换过来,上朝时没规矩,经常交头接耳。赵匡胤很不爽,却又碍于情面,不好发作。于是,他设计出一种新型官帽,在帽子侧边加了一对又硬又平的长翅,每边都伸出去半米。大臣们戴上它,别说交头接耳,就是想挨近点,都有被啪啪打脸的风险。从此,朝堂上再也没有不守规矩的现象。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宋朝官帽的学名叫“展脚幞头”。如果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留存于世的画像,大家就会发现这种“幞头”早有原型。隋唐时期的幞头是略微下垂,到了宋代,只不过把它给进一步拉直加长了。
幞头最初是一块黑色的方形织物,“裁幅巾出四脚以幞头”,两脚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脚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
展脚幞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帽子。宋代时,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凡男子皆戴。从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时期,不少门卫、乐伎甚至干活的仆人都头戴展脚幞头。
为了行动方便,宋朝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多戴无脚幞头。由于当时官吏戴的幞头所用罗纱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后世便有了“乌纱帽”的说法。
展脚幞头在宋代壁画和雕塑里屡见不鲜,但是留存下来的实物极少。目前,仅1999年,从江苏泰州市一职中工地发现的宋代蒋师益墓中看到。蒋师益是名贡士,没有官职记载,但是墓里出土了一件展脚幞头。它高21厘米,通长达到了120厘米,是地地道道的“一米帽”。
至于宋人为什么把幞头的造型给夸张化,王得臣的《麈史》说得很清楚:“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我们还可以从流行史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上,很多具有实用功能的用品,会因为穿戴在外而被人们加以夸张化和装饰化。夸张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达到极端,直至脱离了最初的结构和功能。(摘选自2020年5月1日《齐鲁晚报》)
( 1 )请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一)题目:我的_______,我的歌(将题目补充完整)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夏至蝉鸣。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长四年,然后才来到地面上蜕皮成为成虫,成年的蝉只能在阳光下生活五个星期,这就是它们生命的全过程。黑暗中默默求索,阳光下声声嘹亮。哪怕只拥有一个多月的阳光,它们也会好好珍惜。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