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五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江门市美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填量词

一______鱼 一______笔 一______鸟 一______眼镜

一______明月 一______花 一______树 一______葡萄

下面这段话是有关鸡冠花的生长情况的,可是“小马虎”叙述得缺乏条理,我能帮他重新排排队。

______又一个月过去了,在它们茂密的叶子里,透出了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______一个多月过去了,鸡冠花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有我身子一半高。

______它的样子和颜色真像大公鸡的冠子,在阳光下,显得那样鲜艳,那样美丽!

______园子里有两棵鸡冠花苗,它们矮矮的个子,长着几片嫩绿的小叶儿,在微风中摆动。

______它们嫩绿的“外衣”也早已脱去了,换上了一件深绿色的长袍。

______每天傍晚,我给小花苗浇水、除草,有时还松一松它周围的泥土。

写出反义词

现实—______ 幸福—______ 衷心—______ 崇高—______

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容:A.脸上的神情和气色;B.相貌;C.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状态;D.容纳、包含;E.宽容、原谅;F.允许、让;G.或许、也许。

①这种情理难的事你也做得出来? ______

②这个礼堂能两千人。 ______

③他的颜依旧镇定,犹如生时模样。 ______

④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市市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______

⑤但是,从父亲那不争辩的声音中,我知道已没有了商量的余地。______

⑥妈妈笑满面地接过奖状。 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一连。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rèn



娥 袅 刃 嫉 妒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理解。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1 )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 2 )“暖风”“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
( 3 )诗人用“___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挖笋子

我的故乡在盛产竹子的鹿谷。清明节回到家乡,我便带孩子到竹林去挖笋子。

孩子说奇怪,过年时回来都不见有笋子,怎么一下子长出这多粗壮的胖笋子?我告诉他,胖笋子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竹根在地底下利用寒冬孕育笋芽。春天一到,甘霖降下来,它们才撬开土石;雄壮地冒出头来。冒出时根部已经生得很扎实,所以长起来强劲有力,不到一个月就长成有枝有叶的长竹子。

孩子诧异地说,那我们不挖了,多可惜呀!我说不挖也不行,竹妈妈根部抱着许多小笋芽,有的生长在石缝里,如果不把长出来的挖出来一些,竹妈妈就懒得叫石缝里的孩子努力冒出头来了。和人一样不受点刺激和打击会忘掉努力。

孩子笑一笑说妈妈,假如你是笋子,是希望被挖掉,还是希望被留下来呢?

我也笑一笑说,在我最鲜最好吃的时候被挖掉,我会觉得贡献大而很高兴。如果我没有被人发现我也不会气馁。我使劲往上长,超过身边的长竹子,就能享受到雨露阳光。经过寒风和烈日的磨炼,长成坚韧的大竹子还怕没有人要我、用我吗?

孩子沉思起来。他一定在想,竹子好伟大,不该冒头的时候不冒头,不该气馁的时候不气馁。不管风吹雨打,不怕冰霜炎日,一年四季青翠挺拔而不弯腰,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2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竹笋的用途有( )。(多选)
A: 能够食用
B: 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C: 长大了能给小草遮挡阳光
D: 长成竹子为人所用
( 3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胖”字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 4 )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制定班级公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请写下你们的班级公约,望同学们共同建设优秀班集体。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半俗不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