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五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把下列诗词补充完整。
( 1 )________,天气晚来秋。________,清泉石上流。
( 2 )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
( 3 )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课文综合回顾。

《牛郎织女(一)》是由______(人名)整理的。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按这个顺序,下列句子可排序为:______。

①经过长谈,织女同意结婚。 ②老牛开口道破天机。

③牛郎借拿走纱衣留下织女,两人相见互诉衷肠。

④他们回到牛郎的草屋。 ⑤牛郎翻山穿林来到湖边见到仙女。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传说他骑驴作诗,遇上了大文学家______,二人共同探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于是便有了“______”一词。

将句子中画下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难以描述其中的奥妙,非常奇怪地枯萎了。______

②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勇向前,不顾生命,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______

选词填空。

相继 继续

①比赛结束了后,每个项目的前三名运动员______走上领奖台领奖。

②哥哥把客人送走后,又______看电视节目。

进攻 进犯

③在这次战斗中,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三次______。

④日本侵略军大举______我根据地。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线

《彭公案》 ______ A.施耐庵

《三侠五义》 ______ B.吴承恩

《水浒传》 ______ C.贪梦道人

《红楼梦》 ______ D.石玉昆

《三国演义》 ______ E.曹雪芹

《西游记》 ______ F.罗贯中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读古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1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生气:________

恃:________

抖擞:________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希望上天能重用有用的人。
B: 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常规,重用人才。
(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的时钟

①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留心看看大自然里的生物活动,你会发现,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

②仔细观察一下各种花开放和凋谢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它们各有一张时间表。做啤酒的蛇麻草在黎明三点左右开放,到八九点钟就凋谢了;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打开喇叭,快到中午便收拢了;五点钟野蔷薇绽放笑脸;六点钟蒲公英和龙葵向你含笑点头;七点钟芍药开始争奇斗艳:到了太阳当头的时候,美丽的午时花才展现它的美貌;下午六点钟,丝瓜花悄悄地舒展花瓣;日落西山以后,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始吐香……

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暗鸣,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离,躲在地洞立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招呼,到时它自然就醒了。

④不仅如此,连没有手表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至于夜娥,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望她。”

⑤有些人认为是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但这只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外在条件,在动植物生命的内部还有一个像钟表一样的机构,生物用它计量着时间,这个神秘的生命之钟,就叫“生物钟”。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 1 )第②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
( 2 )“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这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文中同这句话作用相同的句子有________。
( 3 )为说明“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生物钟”,短文分别举了哪些植物和动物的例子?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

你和爸爸妈妈可能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也可能平时你与他们的交流并不多。今天,请把你平时想对他们说的话写成一封信,与他们真心“交谈”。

注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理解你的看法,接纳你的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好运常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