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默写这首诗中的两个对偶句 |
1、[查看原题] 照样子,写词语。 不慌不忙 ______ ______ ______ |
2、[查看原题] 我会选。 ①“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父亲会写剧本,但并不懂诗。 B.父亲读诗认真、仔细。 C.“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②父母对巴迪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原因是______。 A.父亲比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 B.父亲比母亲欣赏水平高。 C.母亲想鼓励孩子,父亲要鞭策孩子。 |
3、[查看原题] 比一比,组词语。 蔼______ 纫______ 拔______ 绎______ 霭______ 仞______ 拨______ 译______ |
4、[查看原题] 选出下面句子中下划线词语的正确解释。(填序号) ( 1 )理所当然________ ①条纹,纹理 ②道理,事理 ③管理,办理 ( 2 )隆重________ ①盛大 ②兴盛 ③深厚,程度深 ( 3 )推辞________ ①躲避,推托 ②告别 ③文辞,言辞 ( 4 )便宜:①价钱低。 ②不应得的利益。 ①花生的价钱便宜 , 谁都可以买来吃。________ ②做人要坦荡、大方,不能总想着占小便宜。________ ( 5 )欣赏:①享受美好的事物,领 其中的情趣。②认为好;喜欢。①他很欣赏这个建筑的独特风格。________ ②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________ |
1、[查看原题] 连线。 ( 1 )《三国演义》 童话故事 《西游记》 历史故事 《亡羊补牢》 民间故事 《丑小鸭》 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 寓言故事 ( 2 )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1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________。意万重:________ 复恐:________
( 3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我和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带着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我说:“妈,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要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母亲年龄大了,双腿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
③横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_________。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我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年轻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农民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 1 )第①段中的“年近花甲”中“花甲”指________岁。……母亲突然停了下来,
( 4 )第④段中画线句“我的心灵震颤起来”,“我”的心灵震颤的原因是:________。这一段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第一次: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
( 6 )从两次牵手中你体会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