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五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默写这首诗中的两个对偶句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巩內斯的马》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描写了______,特点是______和______,二、三自然段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______,第二自然段运用了______的描写方法,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让我们如临其境。第三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声音,我体会到______。

按要求填空。
( 1 )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________。
( 2 )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写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词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
( 3 )他们走在路上,忽然________,________,接着就是________。半夜里,听见一声________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突出了________,从而证实了________。
( 4 )猎人海力布只要龙王嘴里含的宝石,是因为________。他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是因为________。所以我们要学习海力布身上________的精神品质。
( 5 )织女和王母娘娘之间的实力相差很大,可最终王母娘娘还是做出了让步,这是因为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
( 6 )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乞巧》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当时家家乞巧的盛况。
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与划线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①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______

②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______

③桃子、石榴的果实高高地悬在枝上,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______

解释诗句中的字的意思。

①泊船瓜洲 泊______

②京口瓜洲一水间 间______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读句子,填写恰当的叠词。
( 1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________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 2 )满院子的白光,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 3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________的桂树,________的枝,________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________的骨朵儿了。
( 4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________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 5 )河水的________,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比较两诗的异同点,完成后面题目。

甲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 )甲诗和乙诗的作者都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甲诗的题目是《________》,乙诗的题目是《________》。

( 2 )从内容上讲,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诗。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诗是写朋友送诗人,________诗是写诗人送朋友。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 1 )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 2 )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为什么?
( 3 )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
A: 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 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 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 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 4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请参照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事物。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__∝星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