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广州市黄埔区港湾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书法秀。(请默写《乡村四月》中的第三、四行诗句)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tíng

máo yán

wèi jiè

biān fú

nù hǒu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Jiàn kāng

màn miè

téng luó

bèn zhòng

fán xī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读拼音,写词语。





fēng qù

kuò dá

duàn jué

nèn lǜ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dù juān

jiè zhǐ

mí màn

guī jǔ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理解课文《七月的天山》内容后填空。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三个不同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______、______和______;二是描绘了______的美景;三是描写______的景象。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表达了______之情。

按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 1 )《在天晴了的时候》中诗人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__的

表达方式,描绘出一幅________的画卷。

( 2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________,《白鹅》一课写了鹅的叫声________,步态________,吃相________。
( 3 )老舍先生写的母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

有了一群鸡雏,它________,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________。

( 4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________。—— [英国]华兹华斯
( 5 )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请你连一连。

李四光 《看看我们的地球》

高士其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贾兰坡 《灰尘的旅行》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默写《宿新市徐公店》,再填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从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中所写的季节是暮春时节。从“急走”“追”这两个词语可以感受到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鹰的故事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年龄可达七十岁。为什么鹰会有这么长的寿命?(源 原)于它在四十岁时必须作出(艰 坚)难而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渐渐变得十分沉重,因为此时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飞翔变得非常吃力。

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万分痛苦的更新过程,等待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 需)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停留在那里。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个个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羽毛一根根拔掉。等到新的羽毛长出来时,老鹰又开始飞翔,获得再活30年的生命。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必须作出困难决定,开始一个自我更新的(历 厉)程。( )把旧的思想、旧的习惯抛弃,( )能使我们获得重生再次起飞,创造崭新的未来。

(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 2 )选择恰当的汉字。

(源 原)于________

必(须 需)________

(艰 坚)难________

(历 厉)程________

(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
( 4 )从短文中找出鹰重生的过程,用“________”画出来。
( 5 )我们了解了鹰的重生,那人的重生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人的重生?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快乐作文。

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坐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的?利用你的奇思妙想,当一次科学家去发明创造吧!可以先画下来,再写下来。注意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350字。题目:未来的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默落丶此釹孓”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