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东莞石龙西湖新亚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补充句子。
( 1 )白马西风塞上,________。
( 2 )、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
( 3 )________,她在丛中笑。
( 4 )最喜小儿无赖,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 ______一震

画龙点睛。(我能把这些词语补充完整)

突如______ ______ 不假______ ______ 栩栩______ ______

热泪______ ______ 不由______ ______ 不顾______ ______

给形近字组词

稿______ 趁 ______ 稍______ 截______ 糟______

搞______ 超______ 梢______ 戴______ 槽______

给加横线字注音
能______ 仿______ 力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线,把词语搭配起来。

遭受 太空 穿越 火星

发射 失败 实施 苍穹

飞离 地球 研制 计划

遨游 卫星 探索 飞船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现代诗歌,完成练习。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荷叶·母亲(节选)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1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现代诗人________,她的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
( 2 )《繁星》(一五九)一诗中出现了两次“风雨”,其中“天上的风雨”指的是________;“心中的风雨”指的是________,它与《荷叶·母亲(节选)》中“________”意思相同。
( 3 )《荷叶·母亲(节选)》 一诗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________,把

“我”比作________。

( 4 )这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相同,共同表达了________之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州市西北的鸡冠山乡,重峦叠嶂,云雾繚绕,莽莽苍苍。离鸡冠山乡2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箭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熊猫们自认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到居民家里串门访问。因为
“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己动“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坡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食物,也帮忙吃一些。当然,对这样的“小愉”,山民们只好付之ー笑!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要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孩子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虛惊。

浩瀚的鸡冠山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十分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狝猴桃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 1 )第二自然段中“友谊深厚”引号的作用是( )。

①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②表示特殊的含义。 ③表示特定的称谓

( 2 )“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这是为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画“”句子中的“宁静”和“热闹”?
( 4 )本文写了熊猫与山民之间的哪些事?填一填。

①________

②酒足饭饱后睡一觉,顺“手”带走山民家的小板凳。

③________

④吓哭小孩但无恶意。

( 5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本领,但万事开头难,在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以“第一次 ”为题,把自己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不少于350字。

提示:可以写一写你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炒菜、第一次得奖、第一次参加比赛……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现在的我,只是暂时很想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