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昆山市西塘街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填一填。

①人在屋檐下,______。
②滴水之恩,______。
③众人一条心,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填字组词。

______倒是非 ______生怕死

面不改______ 独______大权

选择填空。

赠言 格言 良言 留言 名言 诺言

①名人说过的话叫“______”

②教育警醒的话叫“______”

③有益于人的话叫“______”

④应允别人的话叫“______”

⑤临走留下的话叫“______”

⑥分别勉励的话叫“______”

连一连。

①代人说好话。______ a.谣言

②诚恳劝告的话。______ b.谎言

③毫无顾忌地据实说出来。______ c.直言

④不真实的、骗人的话。______ d.忠言

⑤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______ e.美言

看拼音,写词语。





zhǐ huī

bái huà

duǒ cáng

tǔ mǒ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xiāo să

méng lóng

săn màn

lǜ luó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一连,读一读。

凶猛的 马门溪龙 粗壮的 羽毛

迟钝的 霸王龙 崭新的 后腿

轻灵的 孔雀 美丽的 天地

五彩的 鸽子 敏捷的 动作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古诗阅读。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只有敬亭山。

( 1 )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 2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
( 3 )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中“厌”字解释为________;“闲”字解释为________;“尽”字解释为________。
( 4 )根据意思写诗句。

①天上的鸟儿都向着高空飞走了,孤独的一朵云也不愿意留下,悠闲地向远处飘去。

②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 1 )文中“豁然开朗”的意思是?

( 2 )王若飞狱中锻炼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乡下人家充满诗意,小小天窗给人遐想,三月桃花水叫人沉醉……美好的田园生活令人向往。生活处处皆美好。你印象中最美好的地方是哪里呢?你为什么喜欢它?请以“最美好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有一定的顺序;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③把感觉最美好的内容写清楚;④用上本单元所学的表达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kobe菲菲”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