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北京市密云县高岭中心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读诗《小儿垂钓》,根据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 。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读拼音,写词语。





zhí zé

zāo yāng

tǎo yàn

jǐng ji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tí jiào

mǐn jié

jú cù

pí q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宁可……也不……
只有……才……

虽然……但是……
即使……也……

①雨来______说出了李大叔的下落,敌人______不会放过他。

②雨来______牺牲自己,______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③敌人______很凶残,______我们绝不会退缩。

④______经受住考验的人,______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下面描写人物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单选题)

A、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①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______

②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______

③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______

④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______

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①______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______ 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______

②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______ 大家赞叹着______ 议论着______ 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照样子连线。

A B

砍光 原理 异想天开的 飞机

除尽 灌木 机毁人亡的 地方

增强 杂草 轻而易举地 命令

捕食 肥力 动物栖息的 惨祸

研究 害虫 性能优良的 超过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材料二】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1 )这两首诗和你所学过的________一样,都是送别诗。
( 2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或所学,运用古诗发送两条朋友圈。

①好友小东下学期要转学,分别在即,你发了一条朋友圈________

②好久没回故乡,为安慰亲友,你又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________

( 3 )分享一句你最喜欢的送别诗,说说原因。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要学会独立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他晚年住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所简朴的木板房子里。邻居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时常放学后,前来看望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经常喜欢检查她的功课和作业。有一次,孩子拉着他的手亲昵地问:“爱因斯坦爷爷,这道题怎么做?”爱因斯坦和蔼地说:“孩子,要学会思考,不要_______碰到困难___________向别人伸手。”有时,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稍加启发地说:“我给你指个方向,不过,答案还得用你的头脑去找!”

原来,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代就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他在14岁时,能够自学几何和微积分。在自学中他旦遇到困难,总是细心琢磨,反复思考,直到实在算不出来时才向别人请教。“给我指个方向吧!”但是不等人家开口,他就提出要求说:“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后来他成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科学作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1 )在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不要________ 碰到困难________ 向别人伸手。

( 2 )爱因斯坦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 3 )短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每当放假的时候,最快乐的事应该就是回到农村老家体验一下乡村生活,乡村柳枝青青,鸟鸣声声,真是美不可言。同学们,把你发现的家乡的美丽景色用优美的语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