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东莞市清溪金阳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名家名篇回顾赏析。

( 1 )季羡林的《夹竹桃》:“月光下的夹竹桃,花朵是________;但是香气却________,________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袭”字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

( 2 )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________,到________,到________,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贴”准确地写出了作者乘船的姿势,也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反义词。

①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______

②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______

③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______

④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的食品——我们将共享。______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虽……也…… 无论……都…… 即使……也……

①山上开满了映山红,______花朵和叶子______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②______说是孔隙,可______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______不比做什么,______很值得观赏。

猜一猜。

脚蹬两耳,腰跨鼻梁,

左右成双,又圆又亮。

(打一生活用品)______

照样子,写词语。

一根根:______ ______ 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结合课文内容,连一连。

给雨润过的 小草

炫耀新绿的 泥路

不再胆怯的 凤蝶儿

抖去水珠的 小白菊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绿》片段。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 1 )节选的诗文中( )
A: 前一节是动态描写,后一节是静态描写。
B: 前一节是静态描写,后一节是动态描写。
C: 都是静态描写。
D: 都是动态描写。
( 2 )读第二小节进行判断,正误。

①这一节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

②这一节诗写出了自然界中春天到处都是绿色。

③春天绿色的景物看起来十分鲜艳。

④这种随风而动的绿体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 3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 1 )文章划线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第二个“休息”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从容不迫:________。

恼羞成怒:________。

( 3 )用曲线画出两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
( 4 )这篇文章讲了________的事迹,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的精神。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 真好

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邻居”等;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别忘了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或者心理进行细致描写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那些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