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长沙市望城县含浦镇大坡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 1 )母爱是伟大的,就像冰心所说:“母亲啊!________,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
( 2 )王冕文书画俱佳,常受到夸赞,但是他却说:“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我们要学习这种品质,要不断努力向前,正所谓:“天行健,________。”
( 3 )淳朴的乡村里,杨万里看到的是“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在乡间田野里,范成大看到的是“________,麦花雪白菜花稀”。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读拼音,写词语。

shāo wēi

é jiǎo

tún bù

yuán tóu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落:luò______ lào______ là ______

着:zhe ______ zhuó ______ zháo ______

更:gēng ______ gèng ______

为:wéi ______ wèi ______

对号入座选词语。

清脆 清澈 嘹亮

①在公园的树林里,你可以听到小鸟______的鸣叫声。

②4月8日,在______的山西民歌背景音乐中,世博会山西馆落成仪式在中国馆隆重举行。

③鱼儿在______的小溪里游来游去。

驱赶 驱逐 驱除

④一群牛羊被______到公路两旁。

⑤我们要______害虫。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把敌人______出境。

根据课《乡下人家 》文内容填空。

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______顺序和______三季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生活。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根据文字描述判断恐龙,再连线。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越显青翠,洞庭湖水越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 1 )这句话写的是那首诗中的诗句,这两句是?

( 2 )是人的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________,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__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节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神农带着随从,攀上了高山。他亲自采摘各种花草,放到嘴里尝,并把尝到的结果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随从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他的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才把毒气解了。随从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劝他下山回去。他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就这样,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随从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随从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简明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

( 1 )“苦思冥想”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 2 )把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________
( 3 )下面说法,有错误的是( )。
A: 神农氏为了让百姓有吃的,能看病,就亲上山自品尝了一百种草药。
B: 神农氏利用灵芝草救了自己一命。
C: “神农架”这个名字是用来纪念神农氏的。
( 4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神农氏为说些什么呢?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在生活中,我们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你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呢?那就请你写一写你的奇思妙想吧。题目自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没有你的我就像折翼的天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