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 1 )童年的乐园随处可见,可以在小路上,“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可以在溪头,“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可以在乡间田野中,“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还可以在雨过天晴的路旁,“炫耀着________,一下子________;________的小白菊,________”。
( 2 )艾青说过:“诗是人类________,诗给人类________。”而诗词往往都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情感,毛泽东主席借“________,犹有花枝俏”来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罗隐借“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来赞美劳动人民蜜蜂般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讽刺统治者的剥削。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填写诗句:______,沙暖睡鸳鸯。/黄师塔前江水东,______。/______,浪淘风簸(bǒ)自天涯。/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泥融飞燕子/春光懒困倚(yǐ)微风/九曲黄河万里沙/白雨跳珠乱入船)
按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内容填空。

本文是按______的顺序叙述的。文中采用了______和______的写作方法描写聋哑青年的高超画技。这两个方面反映了聋哑青年的______的品质。文中“画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______,一次是______,第三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读句子,解释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扁鼻子军官听了雨来的回答很生气。______

②雨来和伙伴们生气勃勃地在河里游泳。______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______

②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的新装。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课文欢乐谷。(连一连)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1 )补全古诗。

________,________。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2 )《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了________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以院墙相隔,墙东栽了一棵石榴,墙西栽了一棵樱桃。

开花时节,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两家人经常坐在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时间久了,两棵树的枝条开始向外生长,逐渐蔓过了院墙的界限,石榴的枝条跑向了墙西,而樱桃的枝条也悄无声息地伸向了东邻。

又到了开花时节。东家开始给石榴打药了,因为石榴树上生了许多的虫子。他给石榴打完药,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樱桃蔓过来的枝条上也有害虫。他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自家的石榴引起的。于是,他重新配了药,沿着蔓过来的枝条将药打在樱桃枝上。过了几天,他竟发现所有的害虫消灭得无影无踪。他感到很快乐。

一场大风后,残花遍地,西家人动手给樱桃破损的枝条进行了捆绑。捆绑完时,突然发现越过院墙的石榴也是体无完肤,他想,东家的主人可能出差了,要是几天不回来,石榴就会错过花期。他想着想着就动起手来,也将石榴的残枝进行了修理。几天之后,两棵树又是一片生机盎然。

果实成熟的季节到了,东家的孩子看见蔓过来的樱桃,他哭着要吃。西家的主人听见了,对东家说:“ ”东家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家的石榴摘下许多,送给了西家。这两家人和谐相处,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果实。

生命也是一棵华美的树。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生命同时拥有两种果实,那么,你就允许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你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成果 到别人面前。

( 1 )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写在最后一自然的横线上。

你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成果________ 到别人面前。

(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悄无声息:

②体无完肤:

( 3 )在第6段中,结合上下文猜猜西家的主人会怎么说,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 4 )画横线的句子是描写,从这2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要求:①突出这个人的特点。②字体工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好色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