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深圳市宝安区文峰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要注明诗人、朝代,注意诗的格式)。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参—______ ______ 火—______ ______ 区—______ ______

孟—______ ______ 如—______ ______ 韦—______ ______

找出括号里不恰当的反义词,并把恰当的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 1 )骄傲(谦虚) 完整(残缺) 坚硬(刚强) ________
( 2 )容易(困难) 凶恶(凶狠) 成功(失败) ________
( 3 )明白(疑惑) 朴素(简单) 独特(普通) ________
( 4 )集中(分散) 漆黑(明亮) 公开(公布) ________
拼一拼,写一写

shuài lǐng

cuī mián qǔ

dǎo yī

shùn xù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下面的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请讲讲它们的含义。

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铁杵成针 程门立雪 手不释卷

( 1 )囊萤夜读:________
( 2 )悬梁刺股:________
( 3 )凿壁借光:________
( 4 )铁杵成针:________
( 5 )程门立雪:________
( 6 )手不释卷:__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古诗名句我会连。

新年都未有芳华 雨后兼无叶里花 《春雪》

金炉香烬漏声残 二月初惊见草芽 《春夜》

鹅湖山下稻粱肥 翦翦轻风阵阵寒 《社日》

新丰美酒斗十千 豚栅鸡栖半掩扉 《少年行四首(其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 咸阳游侠多少年 《雨晴》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选一选,填一填。
(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对这两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一句显示出了将士的高度自信。
B: 后一句是对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抗敌的精神。
C: 这两句诗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气势不凡。
( 2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盛赞墨梅的________,它虽然不娇艳,但气质超然,不求夸赞,只愿清香留在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品格。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 1 )文章划线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第二个“休息”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从容不迫:________。

恼羞成怒:________。

( 3 )用曲线画出两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
( 4 )这篇文章讲了________的事迹,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的精神。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你一定游览过许多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请以“游 ”为题,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注意要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对对对”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