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深圳福田碧海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默写《小儿垂钓》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根据拼音写词语。



dònɡ tínɡ

tán shuǐ

qīnɡ luó

ɡū dú

céng ā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比一比,再组词

矩______

疏______

传______

按______

柜______

梳______

转______

案______

读课文《尊严》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______

②疲劳的不能忍受了。 ______

③形容消瘦到了极点。 ______

按课文《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原文填空。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______的孩子,

有一张______,______,

不被______掀翻!

有一间______,______,

免遭______击穿!

和我们一样______,

和我们一样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照样子连线。

A B

砍光 原理 异想天开的 飞机

除尽 灌木 机毁人亡的 地方

增强 杂草 轻而易举地 命令

捕食 肥力 动物栖息的 惨祸

研究 害虫 性能优良的 超过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课内古诗练习。

________________夜绩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1 )将古诗补充完整。.
( 2 )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绩麻:________②供:________

( 3 )诗中的人物在干什么?用“√”选出。

A.耘田()B.绩麻()C.在树下休息()D.学种瓜()

( 4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用“√”选出。

A.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繁忙生活。()

B.孩童学习种瓜的情景。()

C.大人忙忙碌碌种地,小孩玩耍的场面。()

( 5 )古诗后两句体现出了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
( 6 )“村庄儿女各当家”指什么?()
A: 家里的儿子或女儿当家做主。
B: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当家做主。
C: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里的活。
( 7 )诗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A: 对孩童的讨厌之情。
B: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 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看尘埃飞舞

在非洲大陆,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科学家发现,舌蝇的视觉,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因为它对斑马一身黑白相间(jiān
jiàn)的斑纹,往往视而不见。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捕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又把我们的天空渲(xuān
xuàn)染得更蓝。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阳光照进室内,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sǎn sàn)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尘埃还有过滤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的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美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因为有博大胸襟。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chǔ
chù)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选自《科海故事博览•智慧》2010年第5期)

( 1 )选择正确的读音”。

黑白相间(jiān jiàn)________

渲(xuān xuàn)染________

散(sǎn sàn)射________

一无是处(chǔ chù)________

( 2 )“黑白相间”的意思是________。像这样含有反义词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 3 )尘埃有哪些作用呢?在文中找一找,写出来。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充满着温馨,充满着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夸夸自己的家。你家有几口人?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呢?请你重点介绍一两位成员,用具体事例讲述他们的特点。

要求:①抓住典型特征。②选取具体事例。③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花开雨下回忆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