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默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
1、[查看原题]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正确——______ 公开——______ 胜利——______ 怀疑——______ 年轻——______ 落下来——______ |
2、[查看原题] 按原文填空 ①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______、______,就等于有了______。” ②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______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______。 |
3、[查看原题] 按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原文填空。 ①“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______芦苇上______盖了______白雪。风一吹,______苇絮______飞起来,______小房屋都罩在______芦花里。” ②“太阳已经落下去。______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______。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______。” |
4、[查看原题] 形近字组词 伸______ 课______ 抻______ 棵______ |
1、[查看原题] 巧妙连一连。 春天 白雪一片
夏天 鲜果飘香 秋天 鲜花盛开 冬天 绿树成阴 |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 1 )给下列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土膏:________A.膏药。 B.泥土滋润状。
晌: ________A.晌午。 B.不多时。
( 2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盂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盂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 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情不自禁: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孟”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____。
( 3 )按要求改写句子。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