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西______山前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肥。

②青______,绿______衣______风细雨不须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课前预习

①本文作者是______,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课文详细描绘了______和______时海上日出的景观。

③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

比一比,再组词

晋______

伐______

悼______

荐______

普______

代______

掉______

存______

查字典,填空。

“漫”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漫”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给下列词语中的“漫”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长______ 说______ 山遍野______

写反义词。

关闭______ 温暖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一连。

迷人的 歌声 奇幻的 藤叶

好听的 风景 碧绿的 丝绸

闪烁的 低语 明洁的 竹笋

纤细的 星星 鲜嫩的 云彩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 1 )这是一首( )。
A: 送别诗
B: 山水诗
C: 咏物诗
( 2 )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 3 )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 4 )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 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 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 5 )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群可爱的小金鱼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 )。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家( )。

然而,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欣赏这些金鱼,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选自《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功励志故事》,延边人民出版社)

(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 2 ).当遭受战火不得不外出逃难时,弗西姆还不忘把金鱼放入小水坑里,由此可见她是一个________的人。
( 3 ).比较战争前后弗西姆生活的变化。

战争前:________

战争后:________

( 4 ).面对战后生活的困难,是什么让弗西姆看到了希望?
( 5 ).从这个故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你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把它写出来介绍给大家吧。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书写工整。(350字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关·”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