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南开区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读《忆江南》根据意思写句子。

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亮光 ______的奇观 ______的心情

______地望着 ______地上升 ______地举着

填空。

冰心,原名______,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______(年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______(诗句)”。

百宝箱(课外知识积累)

我国的植树节定在______月______日。读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植树造林的一些益处,你还知道植树造林的好处有:______。

读下面的句子,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在横线上

①学校向美丽的花圆,孩子们多辛福。 ______ ______ ______

②我们要作完做业在去玩。 ______ ______ ______

③这次考试谁的成积最好? 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线。

屈原 《春晓》

杜甫 《陋室铭》

刘禹锡 《春望》

孟浩然 《离骚》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1 )题目交代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乡村的景色。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解释词语:

白满川:________。子规:________。

才了:________。蚕桑:________。

( 3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充分表现出农民劳动的繁忙与紧张。
( 4 )对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
B: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C: 表达了诗人对都市繁华生活的向往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 1 )文章划线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第二个“休息”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从容不迫:________。

恼羞成怒:________。

( 3 )用曲线画出两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
( 4 )这篇文章讲了________的事迹,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的精神。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它有哪些可爱之处?用具体的描写或具体的事例,把它的可爱之处介绍给大家吧,让大家一起感受它的可爱。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语言要生动,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别说好听话丿我会相信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