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青海汽车厂子弟学校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 1 )童年的乐园随处可见,可以在小路上,“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可以在溪头,“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可以在乡间田野中,“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还可以在雨过天晴的路旁,“炫耀着________,一下子________;________的小白菊,________”。
( 2 )艾青说过:“诗是人类________,诗给人类________。”而诗词往往都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情感,毛泽东主席借“________,犹有花枝俏”来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罗隐借“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来赞美劳动人民蜜蜂般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讽刺统治者的剥削。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比一比,组词。

晋______普______ ; 絮______柴______ ; 枕______沈______

辩字组词。

顿______ 栖______ 翼______ 佛______ 尘______ 怒______

钝______ 洒______ 冀______ 拂______ 尖______ 努______

照样子写出下面句子的歇后语。

例: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八仙过海——______

打翻了五味瓶——______

打破沙锅——______
按课文内容填空。
( 1 )《琥珀》一文从一块________的发现,推测出几万年前两只小虫被________包裹住,形成________的故事。本文是一篇________,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 2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讲了亿万年前,一种________,飞行蓝天,演化出今天的________大家族。
( 3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他可以让人们的身体________,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__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给词语搭配连线。

范围 亮光 透出 光彩

负着 上升 躲进 红霞

使劲 重担 出现 云里

发出 扩大 有了 重围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_______的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翮!

有一间教室,_______的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1 )给下列汉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 2 )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①有一张课桌,________的课桌

②有一间教室,________的教室

(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
( 4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 2 )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 3 )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 4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时空穿梭机、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你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让我们把它写出来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后来你对我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