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广州市白云区罗岗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填写恰当的名句。
( 1 )“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告诉我们,对待亲友要有一颗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欲将轻骑逐,________”表明了虽然条件艰苦,但战士们仍然奋勇杀敌的精神。
( 2 )古人说:“________。”我们现在虽然有了点成绩,但也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 3 )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奋发向上,永不停息,正如《周易》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多音字组词

绿lǜ______ lù______ 朝zhāo______ cháo______

选择合适的字组词。

嫌 歉

______意

给划线的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谢:A.表示感激 B.道歉或认错 C.辞去 D.凋落

①花了______

②上门罪______

绝参加______

掠:A.夺取 B.轻轻擦过

④声响在麦叶上过______

夺财宝______

补充下面描写“绿”的诗词名句。
( 1 )________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_____。
( 2 )日出江花红胜________,春来江水________如蓝。
( 3 )燕草如________,秦桑低__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根据文字描述判断恐龙,再连线。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诗。诗句中的最后两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2 )判断对错。

①寒”“孤”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

②“冰心”“玉壶”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 3 )理解古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 前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离别之情。
B: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
C: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
D: 本诗写离别愁绪,悲愤幽怨之情十分明显。
( 4 )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天,有一位小女孩的母亲出去买菜了,她便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家捉迷藏。藏来藏去,她想到了谁也想不到的好地方。她心里得意极了。她悄悄地藏在了窗帘的后面,窗帘后面有一扇打开的窗,外面的景色是那么的精致,蔚蓝的天空下,远处是郁郁葱葱的草地,近处是心情懒散的人们正在休闲散步聊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平静、那么悠闲。

房间里的孩子们都玩得开心极了。小女孩为了躲藏得更隐蔽些,使劲往窗后靠,突然间,死神悄悄来到了小女孩身边,她一不小心,人从六楼开始往下坠落。这时她的母亲正好买菜回来,偶尔抬头,看见了那惊魂落魄的一幕。母亲扔掉了手中所有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冲去。孩子在空中往下坠落,母亲在地上往前飞奔,四米、一秒,三米、二秒……一米,奇迹出现了——母亲稳稳地抱住了吓得几乎晕过去的孩子,和孩子一齐倒在地上。人们惊呼着,感动着,是什么创造了奇迹?是爱,是深深的、亲亲的母爱啊!孩子在鬼门关前与死神擦肩而过,而母亲却再也没有醒来。

后来,有许多专家来验证这个故事的偶然性和真实性,他们用很多物体来验证,比如用木偶从六楼往下落,再让人站在他母亲的位子去接,实验了很多次,却总也无法成功…

( 1 )文中划线的地方是________描写。加上它是为了________。
( 2 )“惊魂落魄”的近义词是“________”“惊魂落魄”那一幕是指________。她的母亲看后________。
( 3 )“奇迹”在文中是指________。是________创造出奇迹。
( 4 )给短文加个题目。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我心中的秘密》

提示:秘密,是指不公开的,别人不知道的事。这个秘密可能是自己曾做过的好事或坏事,也可能是自己内心的某个要求或想法,相信同学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而且是那么丰富多彩。要求:请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要真实,不说假话。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执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