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qiánɡ  qiǎng)大     ______(jiě  xiè)放
______(qiánɡ  qiǎng)     姓______(jiě  xiè)
______(dān  dàn)任         ______(zhāo  zhào)见

选词填空。

思潮 思想 思绪 思考

( 1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要积极向上,不能有懈怠的________。
( 2 )想到马上就能和日思夜想的母亲见面,我不禁________起伏。
( 3 )遇到难题,我们要通过________来解决它,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别人。
( 4 )轻松的周末到了,我来到郊外,任由________飞扬,放飞心情。
照样子,写词语。

①慢慢地(AAB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姿多彩(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七上八下(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

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登______ 伟______ 障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把两边的内容连起来。

课文写作的顺序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误以为牺牲,大家伤心

第二部分 机智脱了险,人们高兴

第三部分 被敌人拷打,宁死不屈

第四部分 上夜校念书,明白道理

第五部分 掩护李大叔,雨来被抓

第六部分 游泳本领高,伙伴佩服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 1 )《小池》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
( 2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中的“惜”“爱”用得好,谈谈它们的好处何在?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炊烟

早晨,公鸡们早早地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了。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其实最先迎接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得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
)着生活的丝线,( )着亲情的双手,( )着好客的胳膊,( )着幸福的衣袖,( )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他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等情感。它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一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的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我的老家鄂西子娘园,曾经经历过最为严酷的饥荒。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过乡村的炊烟。没有炊烟的乡村,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最初他们养在各家各户中。但一到半空,它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它们就如同鄂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跑散了,扣子扯脱了,但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 1 )短文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挽 拉 拽 牵 画
B: 拽 牵 挽 拉 画
C: 牵 挽 拽 拉 画
D: 拽 拉 挽 牵 画
( 2 )第二自然段把炊烟比作无骨的动物,还把它比作了_____、___、___,主要是为了表达炊烟中包含_____情感。
( 3 )作者第三自然段把炊烟比作娃子,是因为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______,写他们追逐着、______、嬉闹着,这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我们正在慢慢长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把学会做这件事的经历、体会写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习作题目是:我学会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幸福像花儿一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