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常州百丈中心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填一填。

①细水长流,______。

②一分耕耘,______。

③读书破万卷,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用“的、地、得”填空。

①你听一听我______故事就什么都明白了。

②魔鬼摇身一变,变成青烟,慢慢______钻进胆瓶。

③看到这么庞大的一个怪物,把渔夫吓______知所措。

④这件事是谁干______呢?

⑤.我们把教室打扫______干干净净。

拼一拼,写一写

pín fán

fán yǎn

tǔ rǎng

jīng yí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读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按要求填写
“循规蹈矩”是______的意思。它在文中具体指的做法,而与之相反的做法是______。
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话,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______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多么欢乐啊!

______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

______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______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______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

______春风送暖,冰雪消融。

______柳树发芽,果树开花,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给词语搭配连线。

范围 亮光 透出 光彩

负着 上升 躲进 红霞

使劲 重担 出现 云里

发出 扩大 有了 重围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诗。诗句中的最后两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2 )判断对错。

①寒”“孤”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

②“冰心”“玉壶”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 3 )理解古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 前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离别之情。
B: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
C: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
D: 本诗写离别愁绪,悲愤幽怨之情十分明显。
( 4 )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宋朝进士彭几谨谒!”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这有什么可笑的?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

(选自《中国趣味寓言故事3》,译林出版社)

( 1 )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 谨谒:谨慎、小心地拜见。
C: 光火:恼火,发怒。
D: 怪相: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 2 )“这有什么可笑的?”这是一个__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
( 3 )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 4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自从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它在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到了……

请你根据提供的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继续写故事,要求语句通顺、连贯,书写工整。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流年割容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