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
1、[查看原题] 比较每组的句子,找出意思没有改变的。______ Ⅰ①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 ②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傲然挺立。 Ⅱ①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②我明白了生命意味着什么。 Ⅲ①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②全新的色彩铺满了整个世界。 Ⅳ①四月的维也纳是个美丽的地方。 ②维也纳的四月是个美丽的季节。 Ⅴ①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 ②伴着凉风,冷雨下了起来。 | ||||||||||||||||
2、[查看原题] 根据课文《黄河的主人》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凭着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在滚滚的黄河上______,成为黄河的主人。这里 “黄河的主人”指的是______,之所以称他为“黄河的主人”是因为______。 “敬仰”的近义词是______,“赞颂”的反义词是______。 | ||||||||||||||||
3、[查看原题] 看拼音,写词语。
| ||||||||||||||||
4、[查看原题]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坐石屋子住了下来。______ ②她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头上带着一样的花。______ ③公主找了一锻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______ ④这个地方北岸的树木稀,南岸的树木蜜。______ |
1、[查看原题] 巧妙连一连。 春天 白雪一片
夏天 鲜果飘香 秋天 鲜花盛开 冬天 绿树成阴 |
阅读《七子之歌——台湾》,完成练习。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yūn yīn)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释:
氲氤着郑氏的英魂:指台湾还留着郑成功消灭外族的豪壮气息。
夏日要晒死我了:指不甘被侵略者(日本)蹂躏。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誓死保卫家乡。
( 1 )你认为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 2 )读完诗歌,你想对台湾人民说些什么?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 1 )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①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________
②形容不断积累。________
③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 ________
( 2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 )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 4 )花(费 废)________苦(恼 脑)________
他(向 像)________ 著名学者朱熹请教。